十五世纪时已经有印度商人在马六甲落脚。印裔大规模南来,是在19世纪英殖民时期(1786-1957),当时他们多半集中在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马六甲、槟城。英国殖民政府在1801年拨出一块地,供印裔社群在槟城的皇后街(Queen Street)兴建摩诃玛莉亚蔓庙(Mahamariamman Temple);大约同时期,在槟城的柑仔园(Jalan Dato Keramat)则兴建了加尔各答卡莉庙(Calcutta Kali Temple)。
本文的印度庙,指的是印度教的寺庙(Hindu Temple)。马来半岛的印度人,其寺庙建筑和祭祀模式,基本上延续原乡的传统。从制度化角度出发,印度庙可分为正统(The Agamic Temple)与非正统寺庙(Thenon-Agamic Temple,或称为Village Temple)。
让心灵安宁之处
所谓正统寺庙,指的是遵守以吠陀经典为核心之印度教(Hinduism)教义及仪式,寺庙的祭司受过正统宗教训练,祭祀的供品为素食。正统印度庙的建造必须遵照特定的营造法则(Sirpa Agamas),包括寺庙的选址、地形、方位、面积、供奉的神祇、神像的塑造等等。
在选址方面,理想的建庙地点是东西走向,长方形的土地,四方形亦可;不规则的地形不宜建庙,比如三角形、L字形等。有关法则依据《往世书》(Puranas)的记载。就我国实际状况,也有许多例外,比如位于吉隆坡马来亚银行大厦侧面的印度庙,处在两条马路交汇处的三角形地带,香火鼎盛。
非正统宗教或乡镇民间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精灵崇拜,例如以一棵树、一块大石头、一个山洞作为膜拜对象,其供品可使用荤食。除此之外,就是供奉Mariamman(简称Amman)、Muneswarar等神祇的小庙。
在马来西亚橡胶园或棕油园里,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庙宇建筑,有的是园主出资兴建,也有的是民间集资筹建。随著时间的发展,信众的增加,有的民间信仰跟著提升,小庙变大庙,逐步朝向变成正统宗教。
印度教(Hinduism)的三大支柱是寺庙、宗教导师及经典。我国印裔社群超过80%来自印度南方各邦,尤其是Tamil Nadu和Kelala,北方移民较少,彼此语文有别,反映在我国印度庙的名称各不相同,例如北方兴地语(Hindi)称寺庙为Mandir或Devasthanam,南方Telegu和Kannada语叫做Gudi;泰米尔(Tamil)则称为Kovil或Alayam/Aalayam。
以Kovil为例,Ko是指神,vil即居所,神庙即神的居所。在Alayam,A字源自anma,是指心灵,layam是指和谐,合在一起,神庙是让心灵安宁之场所。印度教社群有一种说法:“不要住在一个没有寺庙的城镇”,可见印度庙的信仰和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南北方庙宇特色
不论寺庙位于何处,水源是重要考量因素。根据印度教,水是净化和滋养的重要元素。对信众而言,跨越水源具有跨越生命的象征意义。若是客观上没有水源,也要设置象征性的水源。
印度教寺庙风格的诞生,受宗教神学、地方特色与气候、经济条件、技术创意、历代演变等因素相互影响而成型。因此有总体风格,往往也有地方特色,主要有南北两大形式。北方风格称为Nagara,南方风格称为Dravidian。我国印裔社群以来自印度南方者居多,因此本地印度庙主要延续印度南方的传统。
南方建筑布局以门塔(Gopuram)作为整座寺庙的最高结构,以大门为定点,中轴线往后延申,尾端是主神的房间。整座庙是前高后低。门塔往上提升,其层次(不包括一般人进出的大门)属于单数。在我国比较常见是三层至七层。在印度,有的门塔高达13层。
门塔的特色是诸神的雕塑并立,色彩艳丽。
北方风格的印度庙,其高大的主体建筑在后方,称为锡哈拉(Sikhara,山巅的意思),即主神的位置。北方寺庙以素色为主,建筑外观较少色彩缤纷的雕塑;位于印度东北方的太阳神庙(Konark Sun Temple,Orissa,India)是一个对比的例子。此庙建于13世纪,1984年被登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建筑结构与人体对比
在马来西亚第一座北方风格的印度庙建立于1835年,那是槟城槟榔律Penang Road的Shri Kunj Bihari Mandir。另外吉隆坡Kg Kasipillay也有一座北方风格的印度庙,称为Shree Lakshimi Narayan Mandir。这两座印度庙的特色是外观呈现对称的几何设计,颜色朴实。
不论南方或北方,从宗教学上,印度庙建筑与人体成对比。就印度教的观点,神以灵的形式住在或附在人体,人体就像是一座庙,人体的肌肉、骨头、皮肤、血液就如同寺庙建筑的沙、石、水、砖。以一个人躺下了的姿势对比印度庙,脚步对应门塔,头部对应主神的位置,一前一后形成一条中轴线。印度寺庙建筑结构与人体的对比如下:
南方风格的寺庙,门塔除了众神并列,其他雕塑题材多半来自史诗和神话,比如“乳海搅拌”。众神在每一层或许会重复,但其姿势和造型都不相同。
印度庙的另外一种是洞窟寺庙。大家最熟悉的例子就是黑风洞;还有一座是具有特色但少为人知的是黑风洞右侧的洞窟印度庙,叫做Arulmigu Sri Ayyappaswamy Devasthanam。
关于寺庙的主神与众神,将另拟专文介绍,在此暂不论述。
借用苏尼尔•阿姆瑞斯(Sunil S.Amrith)的《横渡孟加拉湾》书中页110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小结:“每一位到了新地方的移民,都会试著重塑一些家乡的痕迹;所以‘到达’也成了一种回归。移民会模仿他们熟悉的神庙,盖座新的,让新的地貌变得和本来很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