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当前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13亿多人口中,56个民族中的汉族占了约91%,其他55个民族则占约9%。
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占了全国超过50%的土地,也是主要矿产、林产与畜牧区。其聚居地,也多在边境地区,具有战略意义。
这些人来自何处?目前考古学界对人类起源,持有2种看法,一为非洲起源论,或也称为单一起源论,认为人类拥有共同的始祖,而其始源便在非洲。据知,目前已知的最古的人类化石有约230万年,在约15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扩散到亚洲。此外,具有现代人类特征的晚期智人,约产生在10多万年前的非洲,他们也从非洲扩散到亚欧,取代了旧式的直立人,成为现代人类的始祖。
另一个多区起源论则认为,人类的出现不限于非洲,且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出现的人类,具有连续性,并非后来者取代先到者。中国不少学人认为,中国人应是本土的本地土产。目前,这争议尚无定论。
至于中国,中国人,中华或中华民族这用语,在中国官方定义中,是指包括其他55个兄弟民族在内的广大中国人;只是,在不少汉人或华人意识中,恐怕依然把中国人局限于狭义的汉人或华人。
实则,说起来,中国本无民族这用语,古人只用民或族或类或人等来称呼他族,民族这用语,应是在1880年代,从日本进口的创造语。
中华与中国同义
中国这用语,早在3000年前便出现,惟当时主要指京城、京师或皇帝居住的周边,而非指国家。秦朝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一些外族人则称中国为秦(Chin),后中国一些到印度取经的僧人,也为方便故,称其来源地为支那(China)。伸言之,在日本人用语中,支那虽有贬义,却非日人所创。有趣的是,目前,印尼人多用Tionghua而非China来称华人,以示尊重。这用法也影响了大马一些“先进”的非华人,如安华。在中国古文中,中华与中国是当做同义词来使用的,而华者花也,含有高贵之意,如在日语中,华族(Kazoku),是指古代的贵族。
狭义的中国人或中华民族,即汉族或华族,是如何产生与形成的?一种看法是,早在约4000年前,便有个夏朝,夏人大体上在黄河流域生存发展,其周边则有其他民族。自夏朝以来,这些夏人便自称是夏或华夏,自视为中原的正统,把其周边民族称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当然,这些夷、狄、戎、蛮均是泛称,有多个支系。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强势民族出现,如匈奴、鲜卑、丁令(即四统、突厥等),肃慎、满族、蒙族、越族等。
据知,传说中的炎黄子孙的炎帝与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领袖,也可能不是华夏族。也就是早在几千年前,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便已是不同程度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互化。易言之,在3-4千年前存在的夏、商、周等朝代,已出现了多民族的朝代。这些多民族朝代,虽以华夏族为核心,可其民族成份却是多元多样的。中国号称是世界4大文明中,具有一贯连续5000多年的文明,可这个延续至今的文明,早在几千年前,便含有多民族成份,或许,也因为是多元的,而不是纯度太高的,才使它具有更强劲的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华夷一体进程
在春秋战国时,虽说形式上华夷之别颇流行,可也不是固定不变,而会随著形势而变。自秦朝一统天下后,华夷一体化便加速发展至汉朝时,特别是汉武帝在位的约50年间,各族一体化的进程更是明显,如在汉以后,百越之用语便很少再出现。可以说秦汉这440年间(秦15年,汉425年)是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以汉族为主体形成汉族的民族大融合期。
狭义的中国人,常以汉人、汉语、汉文自居,其来有自。之后的发展,随著北方民族在不同时期侵入中国,甚至建立政权,与汉族杂处,胡人汉化,汉化胡化,汉胡互化不时发生;外加上汉族在战乱时期不断陆陆续续南下,汉族的成份变得更杂,已很难说谁是真正的华夏族或汉族。
这样说,并非要否定汉族或华族这样的概念,而是说,族群或民族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血统概念。实则,世界上大多数的种族(生物性概念)或民族(含有较多的文化含义)也多不是高纯度的。同理,大马的马来人,也是个多元一体,而非纯血统的政治的、语言的、法律的、文化的与宗教的定义。是可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