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传统华人的思想里,“根”是故土,是难以割舍的情怀。随著国内生活条件逐渐提高,许多会馆、同乡馆陆续开办“寻根团”,除了让老一辈人能在有生之年回到老家重见亲人,更鼓励新生代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好让家族谱系能够繁衍不息。
“大约在10年前,我们便开始举办寻根寻祖之旅,鼓励会员回到自己的故乡——广东省梅州县大埔看看。”马来西亚雪兰莪暨吉隆坡茶阳(大埔)会馆副主席杨博耀说道。他透露,今年3月馆方才刚组团到大埔一趟,而且参加人数是历年之最,高达60人!“有的人带上了自己的妻儿踏上旅程。”他分享,当初开办寻根寻祖团的用意,是希望新生代可以多了解自己家族的文化,“现在的年轻人未必会说自己祖籍的方言,他们有些甚至连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也不一定知道。”
杨博耀指,每每询问年轻人什么籍贯,对方或许能答:“福建。”若进一步询问:福建哪里?年轻人便会答:“巴生福建。”这些答案经常让他哭笑不得,“这也是目前我们会馆面对的挑战。”茶阳(大埔)会馆仅接受来自大埔的同乡,但现在的年轻人却连自己究竟是不是大埔人也不清楚,“所以我们一般会请他们从爸爸和爷爷方面著手,若已经不在人世,则可透过墓碑上得知。”
杨博耀坦言新生代或许对故乡的情感不深,所以很多时候不了解寻根或回乡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地没有亲人(的人),就会没有那种所谓的情怀。”为了吸引年轻人参加寻根团,近年来杨博耀开始在团里加入了商业媒合的行程,让同乡之间有机会一起合作,推广家乡特产等。“行程中,也会安排让同乡们了解他们的祖先当初是如何飘洋过海到南洋,包括走过哪一条路、在哪一个海域搭船等,以激发年轻人的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查寻自己的家族文化。”
相比起会馆其它常年吃吃喝喝的活动,杨博耀认为寻根其实更有意义。“我一直觉得,这是同乡会在这个时代应该扮演的角色。”他解释,过往同乡会的角色在于协助同乡寻找工作机会,或是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甚至帮忙申请生活津贴等,随著国内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如今同乡会需要其他的存在价值。
持续两年一度探亲行
杨博耀的父亲十几岁时就来到大马,多年来一直和故乡亲戚保持联络,不曾中断。父亲如今已不在人世,回乡之责便由他接棒,“我的家族每两年都会举家回大埔老乡,探望堂哥和侄儿。”他表示现在儿子与侄儿都有经常保持联系,“如果我们这一代不在了,希望他们仍可以继续联络。”
杨博耀不讳言子女对于经常回大埔其实有怨言,常说:“怎么每次都回大埔?”他会告诉他们:“大埔是爷爷的家乡,也是你的根。就像我们年年回乡扫墓,但大埔较远,我们只能每两年回一次。”他笑说,幸好家乡美食好吃,孩子们至今仍愿意同行。
除了是会馆寻根团的发起人,杨博耀也是领队,他曾目睹一位七十几岁的老人成功回乡见到睽违六十多年的姐姐,该名老人的父亲当年只带著他到马来西亚,姐姐则留在中国。老人与姐姐分开时已有十多岁,属于懂事和有记忆的年纪。姐弟俩再度重逢拥抱的画面,令杨博耀非常感动。
杨博耀透露,只要有相关地址或长辈如爷爷和爸爸的名字,要找回在当地的亲戚其实不难。他以刚结束的寻根团为例,60名团员来自约三十多户家庭,当中就有十多户成功找到亲人。“还记得,一次有名同乡拿著一封1969年的书信给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帮忙寻亲。很幸运的,最后成功找到。”他透露,会馆一般会透过大埔外市侨务局和外侨联合会帮忙寻亲,“当地政府其实很欢迎我们回到老家,每次回去都会给予热情的款待。”他说,这是因为当地政府希望吸引外资,以促进当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