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初衷
寻根问祖的热潮于近年持续升温,但在每个人而言意义各有不同。长辈们或许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回去老家看看;年轻人则抱持“我从哪里来”的好奇和疑问,前往祖先们曾经居住、生息、创业的地方,寻找和了解自己的根。不论意义为何,它终将为我们的人生添加一笔情感记忆。
“帮父亲找回家的归属”是陈美娟寻根的意义。今年3月,她与先生成功透过中国友人,寻回父亲的祖地——中国广东台山六村大湾村。即便父亲早已不在人世,陈美娟仍坚持要替他找回归宿,她想告诉在天国的父亲,他并非没有家,借此填补他生前的遗憾。
陈美娟的父亲陈启森在9岁那年和母亲、姐姐及弟弟南下到吉打州双溪大年;祖父陈进财当时则到了泰国,负责铁路建造工程。后来,祖母误以为祖父已经离世,把身为长子的父亲交托予祖父的同乡照顾,并把女儿送人抚养,自己带著最小的儿子改嫁,“此后,父亲就不曾再和自己的家人联络。”陈美娟说,多年来父亲一直都跟著养父母一起生活,“他对自己的身世绝口不提,所以有很多关于爸爸的事,我都是透过妈妈的口中得知。”
每每问起父亲小时候的往事,他总是回应:“还有什么好说的,都已经那么久的事。”但陈美娟说:“越是在意,越不愿意透露,是吧?”虽然父亲表现得毫不在乎,她依旧觉得父亲心里很重视。会这么认为,其实有迹可寻。陈美娟举例,父亲和他的姐姐(陈美娟的姑姑)不曾联络,但原来他知晓后者被送到哪一户人家抚养,“有一天父亲突然拿著一篇讣告对我妈说:‘这就是我的姐姐,她去世了。’”至于父亲究竟是后来自行查获姑姑下落,或本来就知晓,她则不清楚。此外,有次父亲喝醉,在纸上写下亲生父亲“陈进财”名字。种种迹象皆让陈美娟感受到,父亲其实很想念家人,而且纵使多年不见,父亲仍牢牢记得家人的事。
身为家中老么陈美娟与哥哥姐姐年龄差距大。出生时家庭状况属小康,她常有机会窝在父亲身边撒娇,“我跟爸爸的感情很好,每次家里大小事派我去跟爸爸说都一定成事。”她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归宿,因为家是一个可以疗伤的地方,对于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没有一个归宿,让她觉得既心疼又悲哀。
踏上父亲故乡 弥补逝者遗憾
印象中父亲总是那么坚强,对于任何伤痛(包括发生车祸、工伤意外)都不曾喊过一声痛。但身为女儿的陈美娟,总隐约感受到爸爸心里的痛──那被父母抛弃的痛,一直藏在心底最深处。“爸爸去世前一年的清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到义山为养父母扫墓。”她回忆道,当时坐在墓碑上的父亲抽著烟,神情特别哀伤,似乎在告诉地下的养父母,明年或许已不再能为他们扫墓尽孝,“那时,我似乎又再一次感受到爸爸内心的遗憾。”
陈美娟的父亲于2001年去世,至今已17个年头,“其实自爸爸去世后,我一直就很想帮爸爸找回归属,因为我不想爸爸落在一个没有根的世界里。”加上当时阅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撰写的《大江大河一九四九》,陈美娟一直认为父亲是那个时代被牺牲的人。然当年她才22岁,是一个甫于大学毕业的新鲜人,没有金钱,也没有人脉,一直无法将想法付诸行动。直到今年,她透过先生的朋友找到了六村大湾村,让她有机会回到爸爸小时候曾踏过的土地,感受爸爸的温度,“我想,这便是我对我最爱,也是最爱我的男人该做的事。”
穿街走巷 村民主动翻查族谱
陈美娟的寻根之旅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在爸爸养父母的墓碑上,我看到‘六村大湾村’这个村名。而我妈妈也说过,爸爸的养父母跟他的亲生父母是同乡,我由此找到爸爸的原乡。”有了村落名字便容易著手,她主要拜托中国的朋友事先搭好线路。巧的是,陈美娟朋友同学的父母,一样来自六村大湾村,“正所谓朝中有人好办事,所以我们到了广州机场,朋友便直接载我们到台山,车程大约两个小时多。”
找地方不难,但要找到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并不容易。“我们找了很久、问了又问都找不到,还走了好几个村。”虽然如此,村内的村民都很热情,一听见她是来寻根的,大家都热情地搬出族谱来翻查。
问陈美娟最后是否成功帮父亲找到祖根,她的语气显得有点不确定:“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我最后是否有成功找到。”她解释,虽然在族谱上成功找到祖父陈进财的名字,但在陈进财11个孩子的名字中,却找不到父亲“陈启森”。族谱上虽列出陈进财4名妻子的名字,但由于陈美娟不清楚父亲生母的姓名,所以无法查明。“但村里的村民说,当年很多南下的华人都改名了,所以有可能是父亲在南下时改了名;又或许是因为遇上战乱,所以爷爷没有把父亲的名字写进族谱里。”
不过,这次的“寻根之旅”让陈美娟找到了堂哥,即父亲哥哥的儿子。虽然对方指双方是同系一祖,但因父亲与兄弟早于战乱年代失散,加上当事人已经过世,所以没有实际的口头证明,“但为了让大家心里好过些,我愿意相信,那就是爸爸的亲人。”见回自己的亲人,她坦言其实寻祖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煽情,让她觉得比较丢脸的是,被当地乡亲说她不懂家乡话,“去到台山,还真的比手划脚。幸好会一点点的广东话来沟通。”
重返原乡 体验当地生活
4月回国至今,陈美娟不曾和远在中国的堂哥联络,“我们交换了电话号码,但没有联络彼此。”不过她仍有意再度去台山。上一次的行程过于匆忙,她遗憾没办法好好看看那个父亲出世的地方,“下回我要在村里住。”
透过是次寻根之旅,陈美娟也发现,原来当年祖父并未在泰国去世,是祖母有所误会。据堂哥所说,祖父当年从泰国到了香港,后来在香港去世,“所以当时爷爷并没有死,只是他没有到马来西亚找孩子和老婆。”听闻此消息后,陈美娟坦言自己确实有点对祖父生气,也替父亲感到悲伤。她认为父亲把祖父放在心里一辈子,却不知道祖父是否把父亲放在心里。
千里寻亲,更应珍惜身边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人流亡海外、远渡重洋;在能力许可之后,长辈们都会想回老家看看,甚至带著下一代回乡祭祖。没有老一辈的返乡情怀,年轻人大多抱著“我是谁,我来自何方?”的好奇心到祖籍地一探究竟,于是近年来,随著交通发达及通讯科技的便捷,国内掀起了寻根的风潮。
陈美娟认为,寻祖寻根的意义取决于后辈的年龄。她坦言,若非父亲来自中国,她也不会那么坚持到中国寻亲,“太过年轻的炎黄子孙,谁会在意那个年代的事迹?甚至跟我一起前往的老公,也无意回乡寻亲。”不过,她也赞成先生所说,与其鼓励年轻人到中国寻亲,不如先鼓励年轻人回自己的家,探望在马来西亚的亲人,此举更实际和具有意义,至少互相认识、可以互相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