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选未战先热本来是平常之事,没啥特别。偏偏今年的巫统党选,重点落在主席和署理主席两大高职是否应该竞选的“伪议题”上。
2009年修章后,拉低竞选门槛,扩大民主空间,投票人数飙升60双倍至14万6500人;但却没禁止高职竞选,开放制度,欢迎符合最低资格者挑战党内一哥或二哥。
多位中央领袖对高职是否竞选意见分歧,口径不一。最高票的副主席阿末扎希说,3位副主席达致高职不竞选的共识;巫统总秘书东姑安南则表示,所有职位开放竞选。
巫统最高决策单位,即代表大会已通过修章,赋予基层更多权力,拥有更大的决策和参与空间。若最高理事会违反代表大会的精神,擅自修改游戏规则,限制两大高职不竞选,必然引起反效果。这不是纳吉或慕尤丁想要看见的局面。
高职是否竞选的“伪议题”争辩,早该结束。谁最有可能挑战两大高职才是关键戏肉。
2013年党选,会否重演1978年、1987年或1993年的情况?3场不同时代背景的党选,有各自可供参考的经验总结。
1978年,胡先翁出任首相第二年的党选中,面对元老苏莱曼(曾任槟城州议会议长和巫统宣传主任)的挑战。他不满胡先翁处理前雪州大臣兼巫统团长哈伦的方式,以挑战主席职,试图削弱胡先翁的领导威望。
势力悬殊的苏莱曼注定败选,却也打破主席不受挑战的传统,留下“小咖挑战一号”的历史。
1987年,巫统上演史上最激烈党选。当时引以为傲的“2M”政府破裂,慕沙希淡与马哈迪闹翻后,辞去副首相兼内政部长职,结合姑里力量组成B队;马哈迪则与嘉化峇峇结成A队。AB队壁垒分明,马来社会也因此分裂。
当时的巫青团长纳吉不属于A或B,但却控制彭亨代表的票源。他原本被视为倾向姑里,却在最后一分钟转向马哈迪。时任柔佛大臣的慕尤丁也呼吁代表们支持马哈迪。
这些最后转变让马哈迪仅以43张多数票,低空飞过险胜姑里。嘉化峇峇在署理战中以40张多数票击败寻求蝉联的慕沙,但废票41张,比多数票还多。这是巫统史上最激烈,成绩最接近的党选。
1993年党选,安华更上一层楼,以制度优势击倒嘉化峇峇,成为署理主席,官拜副首相。安华领导的“宏愿队伍”也风光一时,队员慕尤丁、纳吉和莫哈末泰益顺利当选副主席。
2013年,姑里会否挑战纳吉,圆首相之梦?现阶段未有明确迹象。根据目前局势,巫统应该不会重演1987年惊心动魄的党选。
巫统没有分裂的本钱和能耐,领袖之间的分歧矛盾处在可“管理”的范畴内,党阀派系还在洽谈利益。
未来数个可能影响党选走势的风向标值得关注,如登州瓜拉勿述补选成绩、两位敦级元老(马哈迪和达因)的立场,以及吉打大臣慕克里兹的动向。
若纳吉受挑战,或许重演1978年“小咖挑战一号”。除非挑战者获得元老实际和鼎力支持,能结合党内所有不满纳吉的力量,否则难以动摇有原任优势的纳吉。
另一种可能性是,署理主席慕尤丁面对挑战。这或许可参考1993年的经验。慕尤丁的年纪比纳吉大,少了年龄优势,他会否面对少壮派领袖的叫阵,反而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