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学院一批学生日前发起“新火燎院”运动,逐一针砭师资、课程设计、设备等方面的问题,质疑“升格了,又怎样?”,并促请院方改革弊端,还原“学生自治、校园自主、学术自由”的传统。
回溯历史,新院最初成立,本来是为了弥补南洋大学被关闭的“遗恨”,完成华社从小学到大专,建立一套完整母语教育体系的心愿。然而,物换星移,今日的华社还在乎华文大学吗?对学子与家长而言,母语教学还是升学的重要考量吗?把三院的学生入读人数,和以英文教学的拉曼院校来比较,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比较并不是肯定拉曼院校的成功。相反的,目下的拉曼院校并非办学的典范,从整体来看,也只是一般商业化的私立大专。拉曼院校之所以成为学生与家长的选择,无非“文凭吃香”的功利考量,以及作为进不了国立大学的后备,规模大、学生多不代表素质。
“拉曼模式”固然不足取,却成为三院有力的竞争者。看著三院在私立大专林立的竞争夹缝中生存,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当局对升格之迫切心情,若能开办学士课程,更能吸引更多学生报读。然而,若为了升格而不惜一切,本末倒置,就违背原有的办学初衷了。在请愿书中,学生批评院方为了迎合官方要求,达到升格条件,不惜强硬更改课程,以致影响教学品质。
升格大学不是最终目标,风骨才是核心。筹集华社资源而创办的新院,唯有反思民办大专的意义何在,从而找出本身的定位,才不至于沦为贩卖文凭的学店;打著华教旗帜的新院,唯有不忘华教先辈勇于质疑权威,争取母语教育权利,并挺身反抗不合理施政的精神,才能避免走上国立大专家长式统治的老路。
《泰晤士报》并不是美国销量最好的报纸,却是精英必看的报纸,并深深地影响著许多舆论与决策。同样的道理,以新院的现有资源,并无法发展成很大的规模,或像拉曼院校那样大量招生。然而,若能加强教育品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独立、有思想的校友,推动社会建设与改革,或勇于批判,或影响公共决策,此风将慢慢地将成为一个荣耀的传统。当然,这不能一蹴而成,就像陈年老酒,需时间沉淀。“百年树人”是句老话了,却很少人去深思细味。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名句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意在说明一所大学的价值不在华而不实的外观、虚名,而在于人。新院若要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当须以人为本,不只是注重高高在上的那几个人,也该谦虚聆听广大学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