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秋前夕,新纪元学院一行四人在东南亚与区域研究所所长文平强博士的率领下,到犀鸟之乡砂拉越素有“新福州”称誉的诗巫,与砂拉越华人文化协会进行学术交流。
抵步当天主办当局安排了参观诗巫文化遗产展览馆、刘钦侯纪念馆、新珠山镇黄乃裳纪念公园与富雅各布纪念公园,以让我们更为深入了解福州人在砂拉越垦殖的艰辛过程,和他们取得的成果。晚宴则由福州古田公会王春斗会长宴请,出席他们的“古田人垦荒111周年庆典欢迎晚宴”,感受古田人的热情和文化习俗。
东西马的差异,不论在人文或自然景观方面皆大异其趣,此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在诗巫街上的路牌只有中英文街名或指示,商店的招牌皆有斗大的中文店名,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事实上,仍有许多差异,必须深入了解方能得见其实。这次的走访,颇有感想,试就几天观察思考所得,试写如下。
近来西马华社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筹办华人文物馆或纪念馆,如务边文物馆、新山华族文物馆、沈慕羽纪念馆、林连玉墓园等,但从筹办到维持管理费用却由华社一力承担。令人讶异的是,仅有二三十万人口的诗巫,文物馆和纪念公园却四处林立。
据笔者所知,除了上述提及的部份,还有古田纪念公园、会宁纪念公园、漳泉纪念园。这些纪念公园开始是由当地华社主催倡议,待建成以后,就交由地方政府接手往后的管理和维持业务,华社基本上不必每年为经费伤脑筋。这种合作模式,如果民联有机会执政,西马各地有意成立文物馆的团体单位,可以参考。
西马在伊斯兰传进以前,深受印度文化影响,汶莱早期也信仰佛教,但基本上印度文化影响不深刻。从15世纪初,汶莱方始改信伊斯兰,加上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对穆斯林商人采不友善政策,逼使部份穆斯林商人转至汶莱,汶莱因此一度成为婆罗洲的伊斯兰传播中心。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早在6世纪,汶莱已经向中国朝贡,并在10世纪开始和中国有频繁的贸易往来,东马似乎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较深。长屋居民于日常生活中使用中国瓷瓮,甚至将之当成珍贵古物收藏,在部落间的媾和大会中还成为彼此交换的重要礼品。在东马多个地方常有中国瓷瓮的出土,可见一斑。而沙巴的哥打京那峇鲁山,俗称中国寡妇山,流传著类似中国“望夫石”的传说,另有以“中国”命名的中国河,就是沙巴最长的河流,皆是中国影响的痕迹。
马来亚的移民不外猪仔和亲属移民两种,东马则另有一种与西马截然不同的移民方式,那是在当地统治者的鼓励下,华人与政府签署移民垦殖合约,集体到来垦殖,形成独立的社区,如黄乃裳开辟的福州垦场、邓恭叔的广东垦场,、兴化人的垦场和沙巴的东北村等是。
教会在砂拉越的影响极为深远,上述的垦殖,除广东垦场外,都是在教会的背景和推动下进行,大部分的福州人皆信仰基督教,即使是当地的土著也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同时,在砂拉越人民的启蒙上,教会办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在个别领域有杰出表现者,皆或多或少曾蒙教会的教育和协助。这与西马由华人社会自发性兴学办教,教育启蒙子弟的模式也有不同。或许教会对砂拉越人民的启蒙应该是未来一个可以开展的课题。
东西马之间存在的差异恐怕不在少数,我国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五邦历史、地理、民族和文化上具有许多共同点,为成立马来西亚的原因之一,虽然不无道理,但恐怕政治说词成分较高,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本文蒙砂拉越华人文化协会执行主任蔡增聪先生提供意见,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