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呼吁国民与各族邻居建立良好的睦邻关系,以落实“一马精神”,并直指乡村地区的凝聚力比城市地区好,不禁让人再次想起推行已久的睦邻计划。睦邻计划自1975年推行至今已经逾40年,相信许多人对睦邻计划的回忆不外乎是周末大扫除或是夜间巡逻等,但在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远的现代,究竟睦邻计划是否已经取得成功?
首相署国民团结顾问拿督王赛之指出,作为一个从基层开始,巩固居民团结一致的组织,睦邻计划(Rukun Tetangga)无疑已取得成功。
她说,睦邻计划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社会和社区的现实需求,以1975年开始推行睦邻计划时的目的为例,当时的目标就在于确保居民的安全。
她续称,睦邻计划会与时并进更改主要的目标,包括在1983年综治委提高地方的睦邻精神和团结、2001年为发展社区以配合国家发展,以及2012年,即最新的宗旨为推行以团结、经济、安全、教育和生活品质为主的一马转型计划。
同时,她也表示,一些人认为睦邻计划已经渐渐式微,但实际上这项指控是毫无根据的,从国民团结局数据上显示,参与睦邻计划的人数越来越多。
“各个地区的睦邻计划获得了许多居民的支持,数据也显示越来越多人接受及参与睦邻计划的活动,而睦邻计划委员会也逐年增加。”
她指出,截至2015年为止,睦邻计划地区的总数为7457个。
尽管如此,睦邻计划地区也有失败和关闭的例子,其他被取消和关闭睦邻计划委员会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活跃、因扩地而重组、委员会自行要求关闭或是睦邻计划总监指示关闭等。
活动吃力不讨好 年轻人不爱参与
武来岸新村睦邻计划委员会主席杨景量指出,近年来主动参与睦邻计划的人数比之前少了许多,尤其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动,或抱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导致睦邻计划组织渐渐式微。
他称,该村睦邻计划以夜间巡逻为主要活动,但除了巡逻队之外,睦邻计划委员会也会不定时举办一些活动,如羽球比赛和越野赛跑等,以促进居民间的关系。
武来岸新村睦邻计划委员会涵盖了两个新村,即雪州的武来岸新村(又称上村)和森美兰的武来岸打仑新村(下村),居民人数逾3000人。
杨景量表示,50岁以上的退休人士为巡逻队主力,而参与睦邻计划巡逻队的年轻人较少,大多以工作忙碌为由拒绝参与。
他指出,该巡逻队每月支出约1000令吉,尽管每个月都有人捐助睦邻计划委员会经费,而政府一年也会补贴6000令吉,但经费还是不足够的。
做好本分量力而为
他称,一些人不愿参与或出钱支持睦邻计划,却又在发生事情之后要求睦邻计划解决问题,让参与睦邻计划的人颇有怨言。
“很多(参与睦邻计划的)人都觉得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尤其一些家庭不愿派人参与巡逻,却在事后抱怨连连。不过我认为,只要做好本分,视能力协助就好。”
他表示,该村的睦邻计划团队在2006年组成,当时该村面对许多偷窃和掠夺案,让村民们团结一致、互相照应。
“我们在2007年的人数高达170人,每天都在半夜巡逻,窃贼、小偷和匪徒都闻风而逃。但在治安转好之后,一些人就开始惰性复发,直到两年前宣布暂停睦邻计划巡逻队。”
杨景量说,在两年之内,睦邻计划中心陆续接获约6至8宗大大小小的投报,而最近的一次,就是在去年8月初在某茶室发生的打抢案,令人心惶惶。
他补充,睦邻计划巡逻队可能会在4月重启,端看居民对巡逻队的支持率。
在该案件发生后,睦邻计划巡逻队又再被提起,“新年前委员会开过几个会议,也发出传单提醒居民参与睦邻计划、打击罪案。”
513事件促成睦邻计划
513种族冲突事件促成了前首相敦拉萨积极推动国民团结运动的决心,在1975年8月29日,睦邻计划作为能巩固团结及社会和谐的计划诞生。
睦邻计划与其他民间组织最大的差别在于,睦邻计划是在1969年紧急法令下的睦邻计划条令下成立,而这法令赋予睦邻计划特殊的权利。
首相署国民团结顾问拿督王赛之指出,睦邻计划的宗旨会根据时势改变,如在2012年国会通过睦邻计划条令修正,重新拟定睦邻计划的目标和功能。
这包括放宽只限当地居民参与睦邻计划的限制,以鼓励更多人参与睦邻计划活动,以及重新诠释志愿警卫团(RELA)和睦邻计划巡逻队(SRS)职责,以便两者能相辅相成、打击罪案。
王赛之也称,睦邻计划所主办的活动涵盖了10项主要领域,包括体育、休闲、社会、福利、文化、教育、安全、健康与环境、经济和宗教等。
而在睦邻计划下推行的数个计划,包括睦邻计划巡逻队(SRS)和志愿警卫团(REL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