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文中,有一个词“Tanah air”(故土),直接翻译成华文的话,是“水土”。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生灵,都需要在水土上生存,可是,我们有没有试过哪怕一次,去真正看看或细细感受,我们的“水土”之上,还有什么?除了赖以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2018年,我从漂泊了多年的异国回到我的故土——亚罗士打。而2019年,我还是个刚投身教育行业的菜鸟班导,被指派带领亚罗士打吉华独中初一善的小孩。那年,我和初一善班的小孩发生了不少的“第一次”,其中最难得也最难忘的,是我们在春分日(3月21日)那天,第一次“游山玩水”的班游。
在亚罗士打,有一座充满故事的“小山”——象屿山(Gunung Keriang)。要说它是一座“山”,实在有点勉强,因为根据地理课本所教,海拔超过500米,才能是一座“山”,而像屿山的海拔大概210米,顶多是一块形状像大象的小山丘。四周被稻田环绕的象屿山,像是草原中间一颗突兀的大石头,在稻田灌满水时又像一座突出的显礁。
象屿山可是我们班游的重头戏之一。我还记得,围绕著象屿山的稻田适逢收割期,并不是绿油油的一片。我和学生踏足的,是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我们顶著春分日直射赤道的烈日骄阳,在象屿山下的稻田中,细细地看,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
大部分吉打人不一定会对象屿山有深刻的了解,更多的是口耳相传的诡异传说和故事,亦或是对象屿山神秘想像。我带著这一群小孩见到了象屿山之后,不能说神秘的想像幻灭了,更多的是对象屿山直观的感受——感叹于它的人文美。象屿山是实实在在的,一座充满著烟火气的地方。
真正地理教室在外面
那天春分,真的很热,热到像是整个地球只剩下盛夏。可是,如果你想在马来西亚感受到“四季”,来象屿山下看稻田吧!它有像春天那样绿意盎然的时候,也有像冬天那般荒凉枯靡的时候。它们有像夏天生机勃勃的时候,也有像秋天凋零残败的时候。既有润物细无声的雨季,也有让人感觉身处饥馑荒年的旱季。如果你也见过那宽广的稻田,感受那风吹稻浪,心中也会油然而生一股感动,你会为自己见识过象屿山而自豪,你也会因为你是吉打人而骄傲。
当初那些在象屿山下打打闹闹叽叽喳喳的小崽子们,或许这一次班游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次一起出门玩闹、回家还要写学习报告的经历,但是我相信,这片曾让他们大汗淋漓挥霍过青春的土地,以后会在他们心中生根,成为他们未来耕种的梦田、或是迎接他们回归故里的梦乡。我确定,因为我就是其中一个这样的吉打人。
一座城,一个人,都有她的故事。真正的地理教室,在外面。我只是想带著我的学生,走出教室,探索课本以外的世界,一起写一次我们跟象屿山的故事。
来日方长,或许若干年以后,他们也会跟他们的下一代,也逛一逛象屿山,看一看稻田,说一说他们记忆中的象屿山。(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