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的收集和储存,是地理信息系统n年的纠结。资讯和隐私之间,到底应该怎么完善地分界?学者和专家,各有不同的主张和坚持。随著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地图定位越是普遍,“发个地址给你”是生活和电影常见的画面;但是,OK吗?
地理信息系统专页编辑Shilpi Chakravarty(2018)剖析调查揭示:地理位置之共享,造成八成的用户深感压力,精神紧张,甚至情绪伤害。犹糟的是,如果遭到侵入,盗窃因此方便干案。有报道说,个别恐怖侵袭的部署,部分正是参考这里。
尽管如此,从商业论,因为民众大量分享的位置,累积了非常可观的大数据,何处乃是群聚的热点,一目了然。借助类似“精灵宝可梦”的手机游戏,人气还可随之引导到特定的地方。利之所趋,安危的顾虑尽为蒙蔽,一切也都不计较了。
不但这样, 眼下病毒逞凶, 疫情肆虐,学校遵令全部关闭,老师转而居家作业,网课代之;读者来信揭露,还有州督学和校长无视私隐法令的禁阻,公然指示老师通过手机软体设置的功能,启动报告实时位置(livelocation)之分享。
此举所行, 显然已经严重逾矩公共行政的权限,也贱踏了尊重师道的专业底线。反之,如果实时位置是国家教育部新制的通令,那么,校长和学生是不是也需向纳税人,随时随地,一起同步公布他们的行踪?
撇开这点,从技术论,实时位置其实胥视GPS的上线,网络的衔接以及手机的电池;三者缺一不可。换句话说,校长仅是凭靠“实时位置”的失联,立马断定老师是否潜离职场,其实也不尽然。何况,借用软体,手机位置其实可以轻易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