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知道,僵尸不仅出现在香港电影里,现在几乎也满街跑吗?
当然,我说的僵尸,并非是穿著清朝服跳跃,指甲长得发紫,用嗅觉来侦测活人的中式丧尸,而是在经济上快要被负债榨干的“准穷人”。
这是借用政治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开启新经济浪潮,吸引了庞大的投机活动,促使各种经济指数不断攀高。结果跨入90年代,泡沫破灭,日本资产价格暴跌,经济出现大倒退,导致经济上出现“失去的十年”。
由于不少大企业在景气时大肆借贷扩张,没想到经济海啸突然袭击,许多公司周转不灵面临倒闭,日本政府只好施压银行出手拯救,以免爆发更多社会危机,而“僵尸企业”在此时诞生。
此后,只要收入只能偿还利息,却无法支付本金的企业,一律都被统称为僵尸企业。
在这波疫情下,大马不仅出现许多僵尸企业,许多人在工作丢失或收入锐减下,也准备成为“财务僵尸”。
人人掉入“享乐危机”
玩味的是,这些人不乏月入五位数,开名车住豪宅的上流阶层人士,但为何他们也会陷入财务危机,追根究底,都是迷信“适度负债能让人过得更好”的说法。
过去十年,随著科技资讯日渐发达,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每个人都掉入“享乐危机”的泡沫里。这个游戏规则藏著一个有趣理论——当你从银行借到的钱越多,就代表财务自由度越高,甚至还可透过这些借贷做更多事。
简单来说,努力工作把钱储蓄,等到存款饱实后才消费,这种日子太枯燥无味。这种脚踏实地的日子请留给你父母,你应该要告别这种落伍的生活模式,边赚钱边花钱才最酷。
而要实现这种梦想,就是借贷。
车贷与房贷莫名成为人生行事历。这点倒还好,毕竟对于这些大型的商品,银行都有严谨的风险评估,若收入无法支撑中长期的债务,抱歉,银行会自动对你拉下铁闸。
不过,有更多人沉迷在刷信用卡,也有人喜欢透过小额借贷或微型贷款来周转,只为了追得上最炫目的生活方式,或参与虚拟的金融投机游戏。
最新的智慧型手机、一年两次的旅游、每个月必添新装、周末的下午茶或唱K等,各种美丽的解压开销,都成了努力工作后,总要有相对的慰劳说辞。可惜的是,他们忘了经济从来就不是一部单向行驶的车,到了某个时刻,经济就会莫名调整,这是资本社会的基本游戏规则。
这场疫情看起来很离奇,实际上却又符合经济危机10年一次的轨迹,说起来爆发时机一点都不例外,正好打破许多人的虚荣,回归生活最赤裸裸的真相。
你的储蓄足够支撑3个月?你的工作技能是否无人取代?你是否拥有转换生活跑道的灵活性?你此刻的收入是否大于开销?
若都是否定的答案,恭喜你,僵尸认证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