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人跪在加护病房地上,又叩又拜,要我救救病人,我严然成了活神仙,但是,我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这应该是我行医生涯以来,遇到过的“最大场面”了。以前在国外跨院会议上演讲,或者在一群大医生面前主持病人个案讨论,也没有现在心情紧张。
他是一位很年轻,才40余岁的心脏病人。一切来得太突然,家里的顶梁柱就这样倒了,我能了解他们的感受。可是,我又能做什么呢?心肌梗塞合并休克,强心剂都用到最高剂量了,除非能够进行紧急病床旁心导管支架,可是在本院还没有这个技术支援;紧急送往其他医院也因病人的情况不允许而变得不现实。我站在病床旁,一阵无力感袭来,我始终不是神,该做的都尽力了。护士都看著我,等待我下一步的指示……
院内本来有兴建心脏大楼的决策,以后各种相应人力和技术都可以在软硬体支持下好好的发挥,诸如病床边紧急心导管及支架就不再是梦想了。
可后来不知道为何,政策大转弯,原土地变成盖起停车大楼。想起每天上班卡在车阵里,往往绕著院区两三圈才能找到停车位,增建停车场是无可厚非。但在决策者的考量里,有没有利益之间的博奕我不清楚,但是对我们医疗人员来说,当然更愿意看到的是医疗相关的支援。
系统老旧僵化
回国服务多年,交通是我最看不惯的一环。和国外比较,公共交通落后,行人优先没有落实;上路考检马虎,舞弊严重;交警执法不严,很少出现在马路上。造成各种交通乱象纷陈,交通混乱。不想,却也影响到了医院的决策,进而间接地影响了病人的存活率!
像这种情况并不是偶发事件;外科急诊病患,或者院内器材不敷使用的时候,都需要转诊到其他院区,可是程序繁琐,就算病人可以稳定地送往别的医院,多少也会影响到病程的进展。
所以,卫生部近来推出“全付费病人计划”,希望提高薪资来留住专科医生。可是,医师出走,真的只是为钱吗?
现在普通医疗人员过剩,可软硬体器材不足仍是事实,系统老旧僵化,大大的影响服务效率。例如有一次,病房里抢救没了心跳的病人,抽血紧急化验来决定下一步该如何,血液样本却被原封不地的退回,马上致电验血科询问,换来地只是冷漠的回复“因为验血单没贴条码!”这一来一去,病患的救活率能高到哪里去?
纸上作业多,一直都是政府医生的梦魇。我曾经计算了一下,花在门诊的时间,除了看病,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开药单、写病历和填写冗长的验血单!
此外,病历没有电脑化,为了方便其他科或其他医院诊所了解病人的病况,我们每次都要花时间抄写一大段的病历,而且不只抄一次:一次在病历上,一次在病人随身携带的病历本上,如果需要转诊信,还得再抄一次!
如果卫生部真的希望提高医疗品质,不是随便上面几个人大头坐在一起开闭门会议就可以,也不只是提高薪资就可以留下人才。是不是也应该听一听我们这些在医院基层“枪林弹雨”中熬过来的,小人物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