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本国的政治局面,其实还真如不少民主国家常会出现的情况:比烂。意思是人们不得不从“相对不烂”的角度来做取舍,包括投票。可某些人,包括评论作者,许是对政治有非常高度的标准和期许,对此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似乎要等到出现“绝对不烂”的政党或从政者,才肯甘心或放心参与政治,否则其人的立场便是:放弃选择。
遗憾的是:“绝对不烂”的政党和政治人物,好像是童话故事里才有的事,连缅甸“人权女神”昂山淑姬,也没过几年就失去了耀眼的“良知”光环。当年美国的“人气王”奥巴马也是魅力非凡,惟掌权一久,结果也是争议多多。显然,世上恐怕没有“绝对不烂”的人和事,人们不管怎样,说到底还是选择“相对不烂”的情况更多些。就算一时似乎发现有“绝对不烂”的政治偶像,惟往往只因认识还不够多,或者牵扯还不够深而已。
“两烂取其轻”
换言之,人民的两难是:情理上应投选“绝对不烂”的政党和政治人物,但现实上却无从下手,往往只能“两烂取其轻”;若干脆不选,又唯恐没遭受选票“惩戒”的烂党和烂人会把国家搞得更烂。当然,有些人没想那么远、那么细,反正有机会“赌气”就是了,顾不了烂党和烂人有无可能变本加厉。有者还认为通过投废票来表态,就是对烂党和烂人的严惩。可惜的是:要借废票来严惩参政者,特别是执政者,恐怕是一厢情愿更多些。
也许最搞笑的是某些政客和论者,义正言辞地批判、讥嘲人们不该比烂,然细读其字里行间,实际上是念念不忘、孜孜不倦于诱导、暗示人们“与其寄望于不可靠的天使,不如苟且于熟悉的魔鬼”——这若不是活脱脱、赤裸裸的比烂,还是啥呢?自家在比烂犹不自知,还一幅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指摘、非议他人比烂的样子,岂不谬哉、妄哉?
职是之故,有些政客和论者自知无法与比烂撇清关系,所以即使不公开承认之,言语文字间仍力求隐晦、低调、婉转地进行比烂,因不如此,实无法突出自家政党“相对上”较理想的功绩和前景——即再怎么不济都比其对手强一两个马鼻。
质言之,民主政治多少脱离不了选“比较不烂”者的尴尬局面,惟终究来说,比烂的确不是很健康的现象,乃至是一社会之政治开始腐化、堕落的征兆。但是若以为摒弃或限制民主制度,政治就可以“不烂”,那恐怕更是自寻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