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烬的骨灰,还是无形的灵魂,两者之间,到底哪一件可以常存人间?帝王的皇陵,实在多矣;领袖的纪念馆,也比比皆是。可是,最终深刻人心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永恒的精神。
精神的力量,犹如贯通灵异世界的灵媒,毋庸借助课本、漫画或者影像的暗示,死去的先辈,和活著的后人,彼此的心灵,往往都可以在不知名的那一个国度里相互交通。
精神的交接,也仿佛是网络的国界,没有国际的边疆,也没有时差的分别。只要“在线”,每一个人的语言和立场,皆能在第一时间跨越了五湖四海的时空,面对面地自由交流。
生命的异彩,精神的绽放,正是这样,怎么禁足了得?诗人臧克家1949年11月1日悼念鲁迅的那一首挽歌说的,全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有的人活著,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著。”
是的,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的不只是鲁迅的身影,而是生命的规律,而是评价的准绳,而是历史的定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著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著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话虽如此,有的人千方百计,总在奢想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不朽?李敖当年自我调侃的文句所写,确是一记当头棒喝:“其文五百年不朽,其人一千年不朽;一千年后,世界末日,什么都朽了”。那么,就是一座堂皇富丽的国立纪念馆,哪又怎么样呢?
还记得印尼的羽毛球队首次输给中国的团队之后,印尼单打好手林水镜的铜像因此被砸个稀烂吗?所以说嘛……精神因此这样安慰骨灰:“荣耀,不论高下,其实都是一时的光环。一经岁月考验,说不定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