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人,尤其华社,除了对本国的一些政经文教积弊、沉痾、困境等经常怨声载道,显然也对中国大陆的各种社会陋像相当敏感,尤爱嘲讽其人虚假、冷漠、功利、狡猾、浮夸、庸俗、贪婪等污点。说实在的,聚焦、围观他人的污点,或有助于转移、纾解对本身社会的失望及不满情绪?
实际上,就算不用放大镜来照,相对“小国寡民”的大马,也并非少见一些极叫人尴尬之事,如闹得满城风雨的“裸蹲案”、“林甘案”、“被自杀案”、“鸡奸案”、“豪宅门”、“军购门”、“牛门”、“假医门”、“抄袭门”、“假文凭门”等。然不晓得是幸还是不幸,我国于国际社会的相对边缘位置,导致境外人士(也许除了临近的新加坡人)少有针对之大做文章之举。就算有一些国外文人学者不时来访,基本上也对我国国情了解不多。
或许,本国的媒体、评论家、学者等对各种陋像的探查、报导、检视和论析能力都比较有限,表达空间也相当迫窘,结果很多真相都没能充分曝光,更不能公开谈论,以免惹祸上身;言论和媒体自由被束缚、阉割、灌水之下,自然难以深入追踪、剖析、交代各种案件或丑闻,以至甭说外国人,乃至本国人,许多也仅能雾里看花、一知半解,甚至随著时间流逝,很快也就忘记到底发生过什么事了(如轰动一时的土著金融丑闻和司法界丑闻)。
出于文化共同体之关系,不少华人对中国大陆、港台等地的政经文教现象颇表关注,甚至紧追其演变,恐怕也是合情合理之事,没啥大不了。有时候这即便表现为极度讽刺、调侃、批判、鄙夷对方,实也透露了某种难以割舍、抽离、淡化的“关怀”——虽说是通过比较不客气的方式。也之所以,一些大陆、港台等地的评论家针对中国的写作,才会在本地也有一定的市场,而某些读者对中国的问题甚至还比对本国的更加熟悉、更感兴趣。
又或许,本地华文媒体和文化界的引导性编辑及创作,也助长了对中国课题的聚焦?如说“六四事件”,若我的印象无误,似乎还比“513事件”更能引起人们每年一度的回顾和议论?每逢六四,总会看到平面媒体上不仅频繁,也颇具深度的评述,而513则相对被冷落,这显然有点“吊诡”。关怀中国固属自然,惟若关怀本身则受限于种种条件、势力的转移、遮掩或压抑的话,诚属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