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东方日报》刊出燕南天先生鸿文〈有时过敏,有时迟钝〉,谈及“华文报编辑人协会”对记者被骂stupid无动于衷,由来有自,更何况“瘦田耕开齐来分享”。诚如燕君说的编协“遂有世华媒体俱乐部”之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编 协是我的上司朱自存(前南洋商报总编辑)组织创立的。他还创立了大马书艺协会,以及还处于“瘦田”的马来西亚华文报人协会,皆担任过创会会长职。编协成立 初期,成员皆是各华文报“总”字辈的高层,“小编辑”大多抱著望门不敢进的心态;更何况所谓“编辑”之名还是NUJ南洋分会向馆方要求,在没有涉及薪资利 益之下准在名片上称为“编辑”,不必采用劳资合约内的Sub-Editor(助编)的名义,总算取得精神上的满足感。
总字辈的编协,今日更加强烈反映其高高在上的特性,小记者之琐事不在他们的议程之中。编协要办的大事是年度“黄纪达新闻奖”的盛事;迄今为止,赞助 各奖项的商贾已不仅黄纪达一人,计有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报导文学奖、编辑奖、评论奖、新闻摄影奖(根据第6届得奖名单),届时官商荟萃(一向邀马华部长 主持),高谈新闻自由、报人天职,极尽交流的能事,达致各有所需,互相扶持的共识。
笔者距退休之前3到5年时,曾与编协“结缘”擦肩而过。当时担任副总编辑,自忖符合申请会员条件,于是向在编协担任秘书的下属索入会表格,直到退休 仍渺如黄鹤,全无下文;当然,与自己不够积极索取表格亦有关系,但两人工作朝夕见面,又是编协要员,对于有意申请成为会员者采取如此“冷处理”可能事有蹊 跷,不足为外人道吧!
在编协尚未沦陷于“垄断”局面,每年的“黄纪达新闻奖”都成为各家华文报竞争激烈的荣誉,尤其是《南洋》与《星洲》两家斗得如火如荼,争取名列第一 大报地位,往往大字标题标出“本报获多少奖项”为荣的促销报导。这种公开全面竞争,确为提高编采素质提供动力;但今天由4报“垄断”,领导层的选举已流于 形式,“自家人”好办事排排坐在高职上共领风骚,自有照片为证,更丧失竞争力。
不过,每年颁发的最高奖项,也是奖金最高的“退休高层”才能领取的“新闻事业服务精神奖”还是4报之中的“老大”独占鳌头?希望能看到非以服务(工作)年资最长为准,而是能够列出“服务精神”的标准,那才实至名归,不辜负捐助人的一番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