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关心当地事,是很自然的,这既有历史、文化感情的因素,也有切身的考量。为此,2月19日,巴生老友会便办了一场有关巴生发展趋势与未来计划的讲座会,主讲人为雪州议长邓章钦。
近 来巴生有人提到,巴生市是否已从皇城沦落为荒城、死城,往日的光辉与热闹,是否已难挽回?从都市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实为一种去都市化(De- Urbanization)现象,是都市发展阶段中,一个常见的现象。都市之所以为都市,是因为它是人流、物流、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的集散地。当这些 集中的“流”被分散后,其吸引力自也难免日渐消退。要挽回这个劣势,就得想方设法,为这城市增加新的吸引力,如功能转型或绅士化 (Gentrification)(也称城市再循环Urban Recycling),如翻建或吸引新型或另类的产业与人才进驻。
就巴生市而言,净化巴生河,规划好交通,设立马来人、华人、印度裔文化中心等,以促进新型产业,如旅游业,亦不失为好点子。
至于巴生市的去中心化,邓议长认为主因在于人口外流,而人口外流的起因,则是多方面的,如以前市内人可楼下做生意,楼上做住家,可现代人倾向于“商 住分家”,选择到郊区的自足性市镇,如Setia Alam、Bukit Tinggi等新市镇居住;此外,随著社经条件的改善,交通工具的普及化,巴生人或其邻近市镇的大居民,也绕过(by-pass)巴生到梳邦、八打灵,或 吉隆坡去工作、购物或寻找娱乐等,这难免会削弱巴生市的吸引力。说起来,怡保市也或多或少因郊区(Sub-Urbanization)的因素,而日趋没 落。可见,这并非孤立的现象。
就巴生而言,由于郊区尚有不少土地可资发展,自足型市镇在壮大中,外加上离八打灵、吉隆坡不算太远,且现政权正集中资源要发展大吉隆坡,这就为巴生市的重生、绅士化添加了阻力。伸言之,短期内或不易有大的变兴。
这场讲座会中,有关保存古迹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之事也被提起,如私人业主可能不愿意为了保存古迹而牺牲掉其实质的物质报酬。有人还提到,本来已成为仁 加隆(Jenjarom)名胜的佛光山东禅寺,本欲在巴生建寺,惜因某种因素,而最终在仁加隆落脚;若否,实可为巴生增添不少吸引力,及带动巴生的旅游业 与文化活力。此处,也显示出短视近利与宏大眼光的冲突。
巴生是个拥有23间华小与4间独中的县,区内也有不少文化人、艺术家、歌唱爱好者(如已举办多年的巴生歌乐节)。可吊诡的是,巴生华人的文化活动并不够活跃,有人甚至认为巴生人的文化素质与公民意识有待提升,这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若文化中心能早日落成,且能用专业的方式来经营、管理,不但可成为巴生的文化地标、旅游景点,带动与提升本地的文化活动与水平,甚至可能发展为大马的文化重镇。大马要发展旅游业与服务业,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不宜忽略的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