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for Change是一个创新教学运动,以在孩子心中嵌入“我做得到”(I Can!)的自信心,让他们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引发孩子们的创意,培养自信心。
当你正在抱怨说“这行不通”、“那做不到” 时,世界上有一群孩子凭借著“我做得到”(I Can!)的精神改变世界。源自于印度的Design for Change运动从2017年在大马扎根发芽,目前已有25所学校参与,影响了超过50位教师。
“在Design for Change(以下简称DFC)的影响下,你可以看到孩子们无限的潜力,尤其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REAL国际学校教师玛莉安(Mariam)如此说道。从参与DFC课程培训起,她开始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偶后在台湾参与DFC全球年会,看见世界各地孩子为解决生活及社会问题所提出的方案,让她深信这个运动能改变孩子的未来。“孩子们提出以种植仙人掌的方式来种植其他蔬果以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用被人们厌恶的蟑螂作为肥料等,各个方案都是极具创造力的。”
两年前,玛莉安几位教师被校方委派到DFC接受为期三天的培训。课程中,教师们会学习DFC的理论与宗旨,并摇身变为学生,感受DFC的教学4大步骤(FIDS),即感受(Feel)、想像(Imagine)、实践(Do)、分享(Share)。接著再学习运用这些步骤,尝试将其情景化,揣摩学生的喜好与反应。最后,再选5名学生进行模拟教学,而DFC指导员则会从旁协助,确保老师们以正确的方式传达。
“完成模拟教学后,这5名学生还需回校进行首个改变计划。”玛莉安透露,学生们需要先观察校内的问题,再激荡出可行的方案,著手策划与进行,并将其过程记录下来与他人分享。由于校地范围有限,少了一个可以让学生互动、休息的空间,因此这5名学生在校内寻到了一个空置的阳台作为活动空间。他们重新粉刷这个空间,画上壁画,并分工将废置的木材自制成小桌子,给这个空间带来新生命。“现在,这个空间是所有学生最爱去的活动社交空间,你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交流。偶尔,也会有老师带学生到这个空间来上课呢。”这5位学生后来亦成了玛莉安在班上运用DFC教学方式的小助理,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
“采用DFC教学一年,明显看出学生思维已有所改变,变得乐观,也懂得在问题中找到改变的机会,不再惧畏挑战。”她认为,学生在这套教学方式下变得更有自信心,也勇于做出新尝试。她也分享,FIDS不仅能帮助学生挖掘潜在的创造力,就连在她身上也能发挥作用。她现在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做出改变,并在校内发起了儿童全面发展工作坊。“我希望这个工作坊能营造全面的学习环境,挖掘学生的才能,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能相互学习。
【DFC四步骤】
1)感受(Feel)
运用观察力、同理心,感受身旁状况、发现生活中值得被改善的问题。
2)想像(Imagine)
发挥不可思议的想像力、激荡出任何可能的解决办法。
3)实践(Do)
实行计画,亲手投入改善问题、改变自己的过程。
4)分享(Share)
用文字、简报做纪录,勇敢站在讲台上跟更多人分享整个过程的心得与收获,参与一年一度的DFC分享大会上交流彼此改变世界的力量。
老师从旁引导 学生发挥创意解决问题
早在2014年,创新影响力实验室Scope Group被教育资助者圆桌会议委托,对马来西亚的教育格局进行研究。实验室发现大马需要创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成果,而这也与《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的目标相符。在看过全球100项最佳创新教育方式后,他们发现DFC在改变学习者和教育者方面能达到极佳效果,因而选择将其引入大马。
2017年,DFC正式在大马开跑,由10所国立中学作为试点学校。“学生们必须在校内建立一座食材花园,负责经营之馀,还需用它作为解决校内问题的管道。”马来西亚DFC共同创办人莎莉哈(Shariha Khalid)透露,学生在这个期间发现了不少校内问题,并得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以种植特定的花来解决厕所异味问题、售卖所种植的蔬果,将所赚来的钱用以建立图书馆等。
去年,我国也举办了DFC挑战大赛,学生需要透过观察和发现问题(感受),发挥创意去构想如何改变(想像),再将想法用一星期付诸实践(实行),最后与他人分享成果,创造更多影响(分享)。两个组别的冠军的组皆获得到海外参与DFC全球年会的机会,得以与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儿童及青少年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REAL国际学校和吉打吕蒙文打中学(SMK Lubok Buntar)在此赛事中分别摘下国际学校和国立学校的冠军,成功获得到台湾出席年会的机会。马来西亚DFC顾问伊丽莎白(Elizabeth Lopez)指,吕蒙文打中学的学生以舞台剧形式展示欺凌课题,整体演出展示了学生对这个课题的了解与重视。“海报固然可以做到提高意识的作用,但海报没有声音,这是它的弱点。这群孩子用他们的声音来做到了,看得我起鸡皮疙瘩。”
走出课室看世界
“学习的最佳方式就是走出课室看看这个世界。”伊丽莎白笑言,DFC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找出生活周遭的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中培养了他们面对挑战能力等。她指出,在DFC教学方案下,教师无需办活动给学生参与,而是引导学生去明白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他们本身及整个社区,比起被委派的任务,这些自发要做的活动会让他们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种种迹象都显示出学生们有能力解决问题,因此她认为大人们需要学会放手,并相信学生们的能力。“很多时候,大人们都喜欢控制,要学生做这个个,做那个的。其实放下控制这面墙,你才能看到学生的能力能去到哪里。”她亦点出进行DFC教育时的挑战,指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维,老师、学校领导、家长、社会、政府都需要一起改变,才能改变整个学习环境。“大家都是教育这幅拼图上的一部分。”
“倘若大家一起接受这个改变,往后上课可能就不会有科目和时间的限制,而是每一堂课都是各个科目的结合与实践。”她继续说,学校领导层必须能接受教学的改变;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不是传授课本里的知识,而是作为学生接触外界,发掘更多知识的那扇窗。“学生们在发掘新知识的路上或许会面临失败,教师们需要做的就是指引他们到正确的方向,并且给予鼓励,推动他们前行。
培养同理心 建立自信心
创始于Design for Change是由印度河滨学校(Riverside School)的创办人吉兰贝儿瑟吉校长(Kiran Bir Sethi)所发起。吉兰早期是一名设计师,这让她后来成为教育工作者后,仍不断追寻更好及更新颖的教育方式。受到设计思考所启发,DFC强调的是如同设计师一样思考:观察问题、发想解决方法、渐进实作、与测试改进的概念,并以培养儿童及青少年的同理心,关心身边及社区的人和事为目标。她希望透过设计思维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孩子学习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让孩子知道解决生活周遭的问题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