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STE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reening”、数学“Mathematics”)人才,世界各国开始在中小学安排程序语言教育,帮助年轻一辈准备好步入这个社会的技能。为了满足未来新工作的技能需求,我国发起#mydigitalmaker运动让学生拥抱科技,跟上世界的步伐。
《2018年未来就业报告》提及,工作场所的机器和算法快速发展,可创造1.33亿个新职位,取代从现在到2022年将流失的7500万个职位。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学生处在一种未知状态,如何推动STEM教育,以因应时代技术与社会发展,将是各国教育界的一大挑战。
回应未来趋势的需求,大马政府、教育界及企业联手推起#mydigitalmaker运动。“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改变全马500万中小学生的教育,需要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造就这个趋势,没有人能单独完成这个任务。”大马数码经济机构(MDEC)副主席苏米特拉(Sumitra Nair)表示,现代的孩子出生在处处充斥著数码产品的年代,他们或许对科技运用得心应手,但缺乏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指出,集合各方力量,能将学生从数码消费者塑造为拥有数码创新思维的创造者。
#mydigitalmaker以各种面貌在全国中小学推行,包括在课程纲要中纳入新思维、新课程、推行新的课外活动等。苏米特拉指出,在这项运动的推动下,教育部早已将电脑科学和运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纳入小学的8个科目当中。“我们所说的电脑科学和运算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式,它能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培训学生们STEM的思维。譬如在教数学时可加入抽象概念、在教国文时加入更多思考元素。”
她认为,上课的工具或素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目前更需要STEM思维模式的培养,否则空有工具却不知使用方式,反而本末倒置。在该运动中,小学前3年著重思维培养,后3年才开始让学生著手学习简单的编码。“众所皆知,学习编码需要知道编码需要用代码来书写指令,但我们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则显得有趣得多。”她指出,小学生只需要跟著指令将游戏中的方块叠在一起,就能完成编码,无需死背代码,直到他们熟悉玩法后,就可随意搭配,尝试不同的效果。
教育部同时会在中学选修课中增添电脑科学这一选项,学生们可选择上设计与技术(Reka Bentuk dan Teknologi)或电脑科学。她透露,基于目前全马仅有半数中学提供电脑科学作为选修课,因此教育部也将程序设计内容纳入设计与技术课,让学生们无论选修哪一科,皆可接触到电脑科学资讯。
培训师资 设立数码自造者协会
“我们有12所大学可以培训师资。”除了增设电脑科学作为选修,教育部也派送各个学校的老师前往#mydigitalmaker持续专业培训中心受训。苏米特拉解释,这12所大学都是经由MDEC培训,符合该运动目标的合格大学。教师们需要接受6个月的师资培训,包括一星期的面对面课程及线上课程等,完成课程的教师将可获得该大学与教育部联合颁发的文凭。不过,由于师资太多,12所学校无法培训所有老师,只能让每一所学校派出代表前来上课,完成后回校教导其他教师。她表示,MDEC也会寻找提供短期课程的大学或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为教师们提供更多短期课程的选项。
为了让对电脑科学课有兴趣的学生可有更多学习的空间,#mydigitalmaker透过教育部,在各个中学设立数码自造者协会(Digital Maker Club)作为课外活动选项之一。数码自造者协会将提供12星期的数码课程,学生需要在完成课程后,做出一些与数码相关的成品,如应用程序、数码影片等。“我们会鼓励协会的学员将作品投到各大赛事中参赛。”苏米特拉表示,我国每年都会举办不同比赛,包括机器人比赛、应用程序比赛、游戏程序设计比赛等,MDEC会把成功进入决赛的参赛者或赛事优胜者集合到数码忍者(Digital Ninja)计划中。
“我们会提供更深入的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奖学金或作为申请大学的见证。”数码忍者计划旨在培养我国13至17岁,极有可能成为创客的学生。执行至今,数码忍者已培养了约莫300位学生,苏米特拉希望这项计划不仅能培养学生们对数码创新的兴趣,更能成为他们的未来事业。
冠军学校计划 资助建设数码创客中心
虽然#mydigitalmaker在全马逾万所中小学推行,但并非所有学校都热衷于参与者项运动。“课业方面是所有学校都会进行的,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星期需要上两堂课的一门科目,又或是对未来非常重要的一门课。”苏米特拉认为,全球正迈向工业4.0,即便中小学课程纲要中的STEM是基础课,但仍有让年轻一代多接触它的必要性,毕竟未来有65%工作仍未出现在这个时代,如此能使学生在未来更快找到自己的定位。
为了带动更多学校积极参与,MDEC去年推出了#mydigitalmaker冠军学校计划,开放予全马所有中小学报名办与。“去年共有88所学校申请,而我们集合政府、教育界及企业界的评委,遴选出24所学校。”她指出,冠军学校需要符合一些准则,包括有提供电脑科学课、校内的老师与校长正积极推行这个运动、愿意成为支持该社区的学校,并与业界合作,提供时下最新的技术、工具与知识。
冠军学校获得资助在校内建设数码创客中心(Digital Maker Hub),需要扮演宣导角色,在社区里至少5所学校提供科技课上的支援。“并非所有学校都有足够的科技设备和网络,冠军学校的数码创客中心必须对社区内的几所学校开放,让他们自由使用中心内的资源。”她续说,即便某些学校并没有大力推行电脑科学,但有兴趣的学生也可自行到MDEC网站下载课程,或到不同网站上免费学习程序设计。她亦称有些表现不错的教师其实不曾正式上课,但会自行到优管(youtube)自学,补足这方面的知识缺失。“现在是科技时代,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即使你没有资源,只要有网络就能学习。”
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解决课业与业界需求的差距,我们需要进行更多以项目为学习基础的教育方式。”苏米特拉坦言,大专毕业生拥有的技能与业界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已不是新鲜事,但问题并非出在学生没有专业知识,而是在运用上出现了问题。她以自己求学过程为例,在学校学习了一些知识,却不知学习这门课的用意,也不知该如何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在未来的世界里,懂得死背已经不会为学生带来帮助,现代人有什么不懂、不记得的就问谷歌,所以我们更应该掌握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她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倘若将学习拆成一个个项目来进行(project based),并将“问题”加在课业里,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米特拉看见未来市场需要3大技能,包括基本的技术知识、行为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技能。尤其,她指行为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更为重要,能让学生学习如何同理他人、如何与同僚建立关系、如何沟通;同时学习要怎样做、寻找问题根源、如何做得更好等。
截至目前为止,她在中学电脑科学课中看见某些单元是以项目方式来带动,因为中四、中五的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做出一些成品;但更多时候还是采用同样的单向教学方式。“要将授课方式改变成以项目为教学基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但目前教育部已著手改变小学的评估方式,我相信他们已经看到它的可行性了。”
在职人士做好转型准备
至于我国学生是否已准备好迎接工业4.0,苏米特拉笑言,学无止境,尤其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现在学了一些知识,一年半载后又改变了。她认为师生都应该抱有不断学习的心态,配合解决问题的技能,才能在工业4.0站稳脚步。她亦指,#mydigitalmaker甫开跑两年多,第一批学生才刚成为大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为本地学生做准备。“不过,相比起以往缺乏大专生报读STEM科目,相熟的大学为我们捎来好消息,都表示这两年STEM学生暴增,更有大学指报读的学生比现有名额多出一倍来。”虽然我国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苏米特拉认为,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其实,最该担心无法适应工业4.0的应该是在职人士。”访谈最后,苏米特拉做出此提醒,她建议在职人士积极进修,毕竟年轻一代出生在科技时代,科技掌握能力更胜于在职人士。“大部分在职人士是上个时代的产物,要跟得上社会的步伐,就需要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免于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