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海墘街(Weld Quay)姓氏桥百多年的海上人家生态,是马来西亚华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同时兼具人文考察与旅游观光的存在。2008年以前,海墘街海上人家并未有一个统称,姓氏桥社区委员会主席(MPPK),也即一般民众俗称的"村长" 曾金吉告知,直至槟城乔治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姓氏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遗产,海墘街海上人家始统称为姓氏桥(Clan Jetty)。
好了,入遗之前,大家又是如何称呼这些海上人家?原来早年海上人家建桥为家,落足此地的南来华民多属同个原乡、同个氏族,每一条伸展至海上的木桥,皆是一个独立的小社区,每条桥亦各自有自己的桥名,如姓林桥、姓周桥、姓陈桥、姓李桥等,那时也有中文媒体唤之"各姓氏桥",然而正式官称名之姓氏桥却是在入遗之后。
1953年生的姓李桥桥主李荣隆告知,早年姓氏桥多被闽南话称作"海上屋",后来又被闽南话唤作"桥屋",再后来也有人以闽南话叫"海墘桥"。有一张洋人明信片形容姓氏桥为village in the sea(海上的村落),如今姓氏桥多被形容为水上屋、水上村舍,而桥民不是被唤作水上人就是水上人家,1949年《槟城同安金厦公会廿五周年纪念特刊》则把乡亲的聚居地称作"水上茅屋"。
对槟城这些海上人家的存在,昔日洋人显然觉得无比新奇,从旧时洋人明信片中的姓氏桥可见一斑,有一张记之Chinese bamboo pier in the sea(海上的华民竹码头),但曾金吉告知桥柱不曾使用竹树,并指明信片中的圆状支柱不是竹,而是咸水材桩(Bakau Pile),那是红树林里的一种咸水材。换言之,姓氏桥从来不曾是"竹码头"。
何谓桥主?姓氏桥所在地州议员王宇航告知,桥主是每条桥推选出来,犹如每条桥的负责人,而政府则委任一位社委会主席或所谓"村长"负责姓氏桥事务。据曾金吉最新统计告知,现今姓氏桥约莫200间桥屋,合共两千多桥民。
姓氏桥原有十条桥,当前仅剩七条桥。2003年土桥尾与平安桥被火烧毁,2004年姓郭桥则让路填海建屋。曾金吉提供桥屋最新数据,从市区南下顺序如下:姓王桥一间,姓林桥36间,姓周桥76间,姓陈桥17间,姓李桥28间,杂姓桥20间,姓杨桥17间。屋子的数据也包括建在桥头即海边陆地上,比方姓李桥桥上有24间屋子,桥头4间,合共28间。
曾金吉告知,其实姓氏桥南端亦曾有一些水上人家,他小时候即住在八条路(Herriot Street)的"网寮桥",昔日八条路也有三条桥,不少桥民以捕鱼为生,后来火患他始迁至姓氏桥姐夫家,八条路三条桥后来皆让路发展。
至于杂姓桥,原称十姓桥,1960年代在姓氏桥不准扩展后新立,故英文称New Jetty(新桥之意),桥民主要有十个姓氏如刘、王、庄、陈等,有人误为是姓氏桥七大姓,即王、林、周、陈、李、杨、郭以外的姓氏所建,显然并不正确。最新走访发现,杂姓桥已恢复十姓桥原称。此前有人把杂姓桥以英文记之Mixed Surname Jetty,如今看似亦不太确切。
姓氏桥桥民原乡都在福建,且多源自同安县(现为同安区),姓王桥原乡为同安县銮美社,姓林桥同安县后村庄,姓周桥同安县杏林社,姓陈桥同安县丙洲社,姓李桥同安县兑山社,姓杨桥漳州海澄县霞阳村,经已消失的姓郭桥原乡则为惠安县白奇村。同姓当中多出自同个氏族,李荣隆称姓李桥尤其如此,桥民几乎都是自家亲戚,甚至95%桥民皆属O+血型。
曾金吉告知,从有关桥主或老前辈得知,都说姓林桥有150年历史、姓周桥亦超过117年历史,是历史比较久的两条姓氏桥。一些学者称19世纪末姓氏桥始成为水上社区,也有人称姓王桥、姓林桥、姓周桥早在19世纪中已是华民聚居地。李荣隆则称,虽有人称姓李桥在19世纪末才出现,但从姓李桥最初位置即今渡轮码头旁,也即排列在姓王桥及其他姓氏桥之前,他有理由相信姓李桥可能在19世纪中即已存在。因为让路扩建渡轮码头,姓李桥1960年代即迁至今址。
水上人家桥民,自然靠海为生,尤其早年槟城仍是自由港时代。根据李荣隆,姓李桥几乎垄断了中国货轮的接应,那时还没有深水码头,货轮等大船只能停在海上,唯有舯舡(Tongkang)充当驳船,既运货也载人。姓林桥主要接应中途来槟城休息的日本大渔船,姓周桥接应韩国大渔船,姓郭桥则接应印尼与泰国货船载来的火炭与大米,姓陈桥、姓杨桥接应泰国大帆船载来的火炭,李荣隆犹记得帮忙接应火炭的女桥民,完成工作后都被火炭熏到黑头黑脸。
虽说各有各客源,偶也因争夺客源发生纠纷,大打出手甚至械斗,据称当中也涉及帮会的恩怨,有一回报上还形容为"龙争虎斗"呢。由于这种利益冲突,有一段长时间姓氏桥相当封闭,非但桥与桥之间互不往来,往往亦被外界视为龙蛇混杂之地。不过,年少时寄居姓李桥的曾令吉称,那时候偶有走访其他桥,却从来不曾受人欺凌。
李荣隆则告知,1950、1960年代比较敏感,但一般没有与其他桥结怨,相互走访都没什么问题,甚至结成联姻的都有。既是姓氏桥,又多亲属关系,同姓聚居会否难找对象?李荣隆同意多少有些问题,但那时候仍盛行媒妁之言,姓李桥与其他桥通过媒人介绍,不少与霹雳瓜拉古楼(Kuala Kurau)渔村联姻。现在更简单了,同一条桥的同姓者通婚亦非罕见。
多年来,姓氏桥也曾发生一些大事件。其一,二战时期,日本轰炸姓氏桥,尤以姓林桥严重受损,42间桥屋与神庙被焚毁。其二,1965年3月,200馀艘浅海渔船载著2000多渔民,突然杀至姓周桥发动袭击,抛火球企图焚烧停泊的十艘拖网渔船,水警及时赶到镇压阻止了一场海上大血战,事后警方扣留了69人与五艘浅海渔船。
游人最喜欢的当属最热闹的姓周桥,而学者最感兴趣的则是姓郭桥(Koay Jetty),原来姓郭桥桥民源自福建惠安白奇村的回民,白奇又称百奇、百崎或白崎。姓郭桥前社区领袖郭廷来告知,姓郭桥2006年被拆除,当时有32间桥屋,让路给填海工程建造中廉价组屋。郭廷来坦诚南来先辈属回民,为了融进槟城华人社会,他们已几乎全盘汉化,包括喝酒吃猪肉,大年初八拜天公,亦同样准备烧猪祭拜。"我们现在已不属回民,有信奉佛教或信奉道教,我自己就是道教徒。"
中国白奇郭氏有此一说:"生者已背离祖教,死者要复返清真。"根据郭廷来,他们在丧事时仍遵循一些回民习俗,如丧事不能出现任何猪油猪肉,丧事期间亦禁吃猪肉等,只是逝者不必再裹白布,也没有24小时下葬的限定,法事则依据家属信仰或佛或道,打醮、出殡仪式亦然,且下葬在华人义山。
姓氏桥近年声名大噪,周日与假日往往挤满游人,偶有传出游人甚至桥民在推挤下失足落海。州议员王宇航称,为防对游人与桥民构成威胁,姓氏桥桥板每五年都需要翻新,2023年姓林桥、姓陈桥已经翻新,2024年其馀各桥也将一并翻新,"在可预见的未来,身为入遗重点之一的姓氏桥,将继续保留其原貌不再让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