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老实说,《富都青年》这部电影的剧情并没想像中好,一些场景铺排稍显累赘且不合理,对白设计不够谨慎。其中社工被意外杀死的桥段,让我看得云里雾里,有点强硬的感觉。
但这部电影还是成功地将吴慷仁送上了领奖的舞台上。无可厚非,吴慷仁的演技是精湛的。我相信,许多带著眼泪走出戏院的人,大部分都是冲著最后吴慷仁那场“愤怒且用力”的手语。
也正因为那一幕,让我思考,如果人要摆脱环境的束缚,究竟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或是,即使付出了努力,是否真的能摆脱环境?当然,肯定很多人会说,牛也是很努力耕田,还不是一样无法改变。确实,努力不一定能改变什么,很多时候可能需要碰上机遇。
我相信一部好电影,会让人提出值得思考的课题。这部电影理应不是单纯让我们同情底层人民(无身份证者),更多是让我们与他们产生共情,一步步窥探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因为没有IC(身份证)的寸步难移及种种不便,未来的日子那么昏暗,无法有更多的想像。再加上,哥哥(陈亚邦)是聋哑人士,更是雪上加霜。
种种困境掺和其中,慢慢累积,终于在陈亚邦(吴慷仁饰演)在监狱与法师倾述时,一一爆发。诚如上面提到的,努力不一定会改变命运,但不努力肯定没有那张“门票”。电影里的陈亚邦一直勤勤恳恳地努力,希望摆脱困境,希望得到别人的爱惜,但事情一件件落在身上,是一根根的刺。最终,他为了弟弟(阿迪)意外伤人事件不被发现,转而将自己促成意外杀人的凶手。
重申一遍,剧情虽然有些老套,但还是足以让最后的奋力告白变得强力。
电影里的陈亚邦无疑是个清流人设,生活在人蛇混杂的旧巴刹里仍抱持善良与不违法的原则;反而阿迪的行为会更接地气,也是那个被导演点名,从陈亚邦的牺牲中换来浪子回头的角色。这种戏码不新鲜,但还是让我感叹,彼此之间有家人的情感羁绊是让人动容的,毕竟不会有陌生人会牺牲自己来拯救你。
可幸的是,电影里的牺牲是得到回应的。如果陈亚邦的牺牲并没有换来阿迪的反省,大概会给观众带来很郁闷的观后感。
阿迪仿佛继承了哥哥(陈亚邦)的遗愿,摇身一变,也成为了踏实工作的青年,之后也和抛弃他的父亲相认。电影貌似告诉观众,不要失去希望,努力还是那条通往改变命运的路。哥哥将门票交给了弟弟,弟弟是幸福的,得到了成长,也与自己的心结——被父亲抛弃的仇恨,得到和解。当然,他可以继续讨厌父亲,只不过是不会再因为自己儿时被父亲抛弃而自怨自艾。
看完电影后,我确实很同情他们兄弟俩的遭遇。但现实是,这种“同情”是有有效期限。绝大部分的人看了电影后,感动了一阵子,点点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