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被规劝过不要和人比较,不要比薪水、福利和待遇,不要比男女朋友谁帅谁美,也不要比丈夫妻子谁有本事谁贤淑,因为人比人会气死人。但身不由己,邻家孩子的考试成绩总要探一探,才知道自己的孩子表现到底算不算好。新年期间团圆饭、同学会,寒暄、叙旧、吹水中,能不比吗?
不比较确实能解除一部分的不开心。人家的薪水高是人家的福气,只要对自己的薪水感觉满意就行,这不管是不是自我安慰,总之就不失为让自己心理好过些的一种方法。
但是,不管你怎么回避,人是不能不比较的。看到比较的坏处之馀不要看不见比较之必须。进屋时感觉光线不足,那是和屋外光线充足的比较结果,很自然地发生。今早提起公事包上班时感觉沉重许多,那是和昨天提公事包的经验比较的结果,几乎是无意识地进行。静下观照自己的日常思维,不难发现比较其实就是思维免不了的一部分。
比较作为过程是思维的一部分,作为工具是一项思维技能,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运用效果之优劣的区别。难道负责发薪的职员,整天就只因知道那么多人的收入比自己高而必然闷闷不乐吗?尼采说“爱和恨不是盲目的,而是被他们自己携带的火焰所蒙蔽。”,说的就是同样一个道理,虽然内容不同。
尼采这句话本身就是以比较为基础,才能辨别爱和恨本身和它们所携带的炽热火焰所促成的结果非同一回事。爱是人灭之不去的纯洁感情,但爱常常在跨出第一步后就会被人处理得面目全非。用同样的角度看,恨也是人之常情,社会道德规范要你没有恨,是违反天性,其实他们理应要的是你懂得处理好自己内心的恨。
我们曾经饥饿,我们不曾因饥饿不慎吃了不卫生的食物而否定饥饿。我们都心生过爱和恨,却会因爱得不当或恨得过火而否定爱和恨。显然,分辨前者比分辨后者容易。另外,我们一早就能清楚区别各人薪水之高低,但我们即便中年了也难分辨爱和恨及其火焰的各别责任。分辨是以比较为基础的,比较作为一项思维技能必须常用,才不至于只能令人不快而帮助不了我们管理好自己或看清事理。
哲学家常能善用比较这一思维技能把观念说得清楚、深刻。海誓山盟经不起考验不只成了丰富的文学、电影材料,从立誓到淡忘仍然还是每个人无法不走一遍的人生路径。为什么会这样?当解释不了,我们就用人性说明。
尼采通过对爱的感情和爱的举动的细腻分辨提供了一个深刻得多的答案:“人们可以承诺行动,但不能承诺感情,因为后者油然而生,无法掌控。 承诺永远爱、永远恨或永远对某人忠诚的人,是在承诺一些他无法掌控的事情。他可以承诺那些通常是爱、恨或忠诚的结果的行动,但这些行动也可能来自其他动机。同一个行动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因此,承诺永远爱一个人其实意味著:只要我爱你,我就会向你提供爱的行动;如果我不再爱你,你将继续从我这里得到同样的行动,即便是出于其他动机。你在心中仍然会有错觉,认为爱是不变的,仍然是一样的。”
只是,根据尼采的说法,若立下的海誓山盟针对的是爱的行动而不是爱的感情,必然罗曼蒂克少了几分,对方不知肯不肯?
在我国高思维教育里,小学生需要学习各种不同的思维技能,包括判断、排列、联想、推理等等,比较是其中之一。懂得比较是一回事,能善用比较产生好的思维效果是另一回事。我国的教育有一个坏习惯,经常以为懂得就够,然后急著搜刮其他的以懂得更多,却不在意专注修炼,因此常产生轻蔑之意,说一句“我们的学生老早已学会比较”后就自以为是地心满意足。
小学生用的思维技能和哲学家如尼采用的思维技能其实都一样,小学阶段习得的思维技能最终能不能达到哲学家的高度,帮助人们在生活中看清自己和事理、减免不必要的烦恼,虽然无法保证,但初期就有的轻蔑之意肯定不会帮助你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