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三世因果的观念,三世指前世、今世和来世。今生自己是谁和前世自己是谁有关,今生自己怎么样和前世自己做了什么有关。许多人在不能够看明白今生的际遇时,往往就以前世因解释。
人的现状,从教育角度看都有其原因,一个小孩顽皮有原因,另一个小孩不顽皮也有原因。原因都发生在结果之前,因此得从过去找因。“过去”可以是指上一秒,也可以是五年前。但教育上的因不能到前世去找,最远只能追溯到诞生那一刻。若要考虑胎教,顶多也只能追溯到受胎之时。
结果离原因越远,原因就更难找出来。一个十岁的小孩胆小,其中的原因或许能追溯到他五岁时不安的生活环境,但也可能追溯到他有清晰的记忆之前,比如一岁、两岁时。在教育上,当人们由于原因和结果的发生时间相隔太远而解释不了眼前的状况,又不用“前世”解释的话,就会轻易诉诸于“天生”这个概念。因此,对一些人来说,有的人天生就是胆小的,这“天生”一词一用,似乎就把事情给看得一清二楚了。
但一旦以“天生”来解释,就会伴有无力感。既然你认为一个小朋友的霸道是天生的,哪还有热情教他讲理呢?因此,尽可能避免用“天生”来简单解释,要尽力找出具体的原因。清晰认识了具体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做点东西改善情况。
这样把“天生”的想法放一边,不轻易动用,本身就是积极的教育态度。父母需有以下的认知:孩子是自己抚育大的,自己每天都在型塑著孩子,所以要解释孩子长大后的状况,要尽量回到早期自己的抚育方式寻找原因。如果孩子目前已长大,看著他们眼前的好或不好的一面,基于这个认知你至少知道那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而且常和自己有关。如果孩子还小,基于这个认知,你就会自觉地选择好的方式和孩子继续过每一天。
为什么叫不动孩子?
教育上经常发生和下例类同的情况,人家的孩子似乎都很乖,父母只需提醒一次就会去练习弹琴,怎么自己的孩子就是叫不动?思来想去不明白,就去上各种课程请教亲子教育专家,专家依需求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有的方法不可说不正确,但就是不灵,为什么?当我们有这个迷惑的时候,理应回归上述认知想想,我们过去是怎么做的才使到今天叫不动孩子。
不要期待有什么猛药能马上改善孩子的积习,专家的方法说穿了其实可以很简单,但难是难在它很可能和你有冲突。专家说要尊重孩子,如果你一向懂得尊重人,那么尊重孩子岂不简单?但一向来孩子要怎样你就容许他们怎样,你以为那就是尊重的表现,这其中就有冲突。如果不反省过去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如何错了,接下来专家再怎么正确的方法也不会有效。
孩子一出世,父母就在种各种因了。注意,不是在前世种,也不是在孩子入学时才种。当父母常在看著襁褓中的孩子时脸带微笑,很可能日后孩子就会爱笑;当父母让访客抱抱孩子,很可能日后孩子就不怕陌生人;如果父母待人处事讲理,长大后孩子很可能就懂得据理行事。佛教的因果观是自种因自收果,教育上则是父母怎么做是因,孩子怎么成长是果。
父母修身孩子受益
另外,宗教的因果观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我说的是“很可能”,不是说种什么因就必然得什么果,在教育上太多特殊例子和反例了,比如严厉的父母也可能会长出一个宽容的小孩来。但这两点不同不会减弱父母种因孩子收果的关系,尤其是在孩子仍缺乏自己种因的强大意志时。
在今世寻找原因,除了需要回想,更重要的是需要思考能力。有的父母清楚记得怎么陪伴孩子长大,照片也拍了很多,但未必清楚看到自己种因孩子得果这层关系。有细腻的思考能力,就能把握今日果与早期因、今日因和未来果的道理,即便不记得和孩子的互动细节,但必能时时捉住这层根本,比如自律不随便耍脾气,自然能帮助孩子日后不会有起伏不定的情绪。
本文提醒教育只有今世因,意在说明孩子的现状都会是有原因的,而往往父母就是关键的种因者,因此如果要改善孩子日后的状况,不会太迟,也不会落得个不知从何下手,只是要有能耐通过追溯和分析过去的因去改善日后的种因方式。这又不能不牵涉到父母个人的修身和成长,把自己修好了、自己成长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会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父母如果真是要为孩子的教育,那就把自己修好吧,过去爱听烦躁的音乐,接下来试一试听听优雅的音乐,过去爱大声说话,接下来试一试说轻些,这一切的转变,身旁的孩子也会看在眼里,说不定他们也能因此很早就从你身上获取一个体验:人的坏习惯改善后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啊!孩子的这个体验有多大的价值,明白就好,就请别企图定量评估了,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