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历史就是避免重蹈错误的借镜,事实真的如此吗?想想看,中国历朝历代的更迭,几乎都离不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权力斗争、昏君误国等,当老师从秦朝说到清朝时,学生不免会想:竟然改朝换代的背景都有鉴可寻,为何人们却没能从中吸取教训呢?问题的点就在于,人类一直无法在历史学到的就是教训,而我们凭什么要求学生实践千百年来人们都无法做到的事呢?
据此,若要让人认同历史科的存在,必先换个方式去说服大众。笔者曾于独中任职,在师生互动后发现,历史之所以“恶名昭彰”,主因不是课本或考试,而是教师、制度和思维出了问题,导致原本比数理和语文更有生命力的科目被污名化。
许多老师本身早已设定对历史非议的立场,照本宣科地把课本内容送给学生,呆板式遵照标准答案批改作业与试卷,使历史变成非黑即白的无聊课程,根本不容学生质疑、讨论和发表的空间。举例来说,新学年开始时,老师应该跟学生讨论为何要读历史,让学生有机会动脑筋,而不是著重作业、分数改卷的解说上。
另外,老师亦有责任通过试题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如“你认为有几个国家殖民过马来西亚,并写出你的看法”,就笔者来说,至少有三个新的答案:第一,只有两个(英国及日本),因为葡萄牙和荷兰只在马来半岛活动;第二,五个,因为西班牙帝国在1580年吞并葡萄牙,葡属马六甲也因此归入西班牙势力范围;七个,除了西班牙,砂拉越和沙巴也曾属于汶莱和苏禄的领地。
简言之,老师的教课心态能形塑学生的处事态度,如果授课老师是活的,学生必随之活起来,历史更像是个让学生学会用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科目。
对于制度的修缮是必要,老师碍于教育部、董家教和校方的约束致使授课乏味,反之要鼓励老师创造各自的教学方法,使历史回到以人为本的领域,毕竟学校的历史科是集中在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探究上。倘从上而下充满创新气氛,既然孩子成功在历史科提升自己,家长也自然不会向孩子灌输历史没用的概念,因为每个家庭均希望子女在学校学有所成。
跳出对与错的框架
最后,思维绝对是最关键的一环。我们不该局限藉国族建构和学习教训的前提来说服社会,应转采务实视角来看待。例如,从历史学习发掘问题的嗅觉、掌握对事物判断力,以及处事的应变力。而且学历史能促进学生文字和阅读的技巧,也可提升表达勇气,从质疑他者观点到提出自己想法,这些都是历史科能满足的需求。反观,硬性强调方程式和实验法的数理科,以及将格式、语法、句子及词语放到至高点的语文科,历史科却显得活泼许多。
最重要的是,历史科促进社会带来包容与谅解。例如,谈到日本发动二战时,除了叙说日本皇军的暴行,若换个角度解构经济萧条、资源危机、外交摩擦、军人干政、种族主义等如何将日本引向战火,进而对这段历史就不仅限于仇恨日军残暴之上,而是透过更多想像空间来养成学生冷静看问题的习惯。
无论是废止大马教育文凭历史须及格条件,或是改用教学媒介语、精选课本内容、举办趣味活动等都只是避重就轻而未能对症下药,笔者认为须设法让历史跳出对与错的框架,往质疑、思考与讨论的方向前进。因此,由衷希望教育从业者不是反省“历史科应该存在吗”,而是“为何历史科必须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