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4日晚上,位于马六甲鸡场街的一间土产店发生火患,大火烧毁了这间百年老建筑物。这座老建筑物目前是永春会馆的产业,为早期富甲一方的峇峇陈金声家族所捐献。它曾是丰顺义学的前身,估计乃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义学建筑物。二十年代期间马六甲多间华小也曾借用这间义学作为上课地点。
对于丰顺义学的历史,其实今人所知不多,相信相关资料应毁于二战时期。综合各项资料来看,1913年前这座建筑物应仍为陈金声家族所拥有。已故沈慕卿在〈培风校舍掌故〉一文中曾提到培风学校因需场地办校而“在1913年(疑误,当为1915年)校董会议中,陈齐贤副总理提议借用马六甲侨生之丰兴陈氏宗派所办鸡场街门牌一百号之义学学舍。因侨生子弟被误导已全数入英校而该义学已空置多时。义学负责人陈若锦君为人亲善,喜爱祖国文化,有求必应也。乃由吴总理去函。陈君慨然覆函接受。惟碍于法律通例,培风每年须缴还租金乙元为象征式之租金耳。”陈若锦(1859-1915)为陈金声(曾为青云亭第三任亭主,任期为1847-1864)之长孙、陈明水(曾为青云亭第四任亭主,任期为1864-1884)之长子。“丰兴”为陈金声家族商号,按上文所言,原来建筑物早已是陈氏家族的教育场所。
体恤贫穷子弟
再据青云亭〈亭主陈宪章颂德碑〉所记:“南洋各岛,惟麻六甲埠最先,华人之旅居流寓,日增月盛,生齿既繁,贫富不一。如席丰履厚,则易延师置塾,依然中国遗风;细屋穷檐,尚忧麤食牛衣,奚暇培植子弟?虽有一目十行之聪颖,究竟终辱于泥涂,文教不兴,英才从何杰出。公有鉴于此,实为世道深忧,当即刱设丰顺义学,以恤寒畯,培千百年后之始基,实他人所不能及也。”从这段话可知,丰顺义学是陈明水因体恤贫穷子弟无法受教育而礼聘教师免费教导这群学生,而相信其族中弟子也在义学内一起学习中国经典。
后来,此间义学空置多年。培风创校初期,董事“去函”寻求陈氏同意,估计陈若锦当时乃居于新加坡。而其弟陈若淮虽时在马六甲,且为青云亭最后一任亭主(1893-1915),但推测陈若锦为长子故,众人方去函征得其同意。由此可见,当时建筑物的所有权仍为陈氏家族所拥有。
1915年1月,培风学校在丰顺义学增设分校,解决了课室不足的问题。1930年2月,面对同样的问题,培风再次借义学场地为分校。另外,永春会馆于1922年创办的育民学校也曾因为教舍不足而在丰顺义学内增设班级。值得注意的是,马六甲市区的培德华文女子学校即在此处创设。1917年5月7日,培德女校成立,建校初期校舍就设在鸡场街门牌100号的丰顺义学内,当时学生仅有数十人。
虽然目前无法查悉在那段时间里,陈氏家族成员是否曾出任永春会馆要职,也无法确知陈氏家族何时将丰顺义学捐献予永春会馆,但就上述而言,“丰顺义学”不仅见证了峇峇子弟的教育历程,也见证了早期马六甲华文教育的转型与其艰辛的发展痕迹,其所具有的教育与历史价值自不待言。如今,一把火,就把历史的遗迹烧成了灰烬。此不啻为马六甲华族历史文物的浩劫,亦成了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中永远失落的一环。(文章原刊于《学文》杂志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