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社区公园散散步,走在一条人烟罕至的小径上,愕然见到湖边、路上,丢弃著不少水瓶、塑料袋。心里不禁纳闷,会逛公园的人,应该是热爱大自然的一群吧,怎么会如此糟蹋这片钢骨水泥森林里难得的绿洲。
关于乱丢垃圾的人士,一般都会批评他们无公德心或不环保。不过,追根究底,最大问题还是还是在于缺乏美的感知。因为对破坏美丽的环境毫无感,才会轻率地将垃圾随意丢弃吧。
说到塑料,应该是上个世纪最丑陋的发明了。从质地来看,几乎毫无美感可言。作为容器,它缺乏了陶瓷、玻璃或木器的精致或朴质感。用久了或晒晒太阳,就轻易磨损摧残,经不起岁月的打磨——我们永远不会在一件塑料制品上,感受到时光洗练的温润,一如老酒的香醇。点火焚烧,就散发出令人窒息的有毒气体。更不用说那难以分解的性质,使其阴魂不散地徘徊在沙滩、海洋,怪异的七彩色掉,与自然环境显得格格不入。
丑则丑矣,塑料毕竟轻巧,便捷,廉宜,耐脏,在这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浮躁时代,一跃而为宠儿。这个塑料泛滥成灾的世代,也是审美趣味崩坏的世代。一味追求经济高速成长的盲目,使功利主义凌驾了一切,美感这类的“无用”之物若成绊脚石,除之无妨。于是政府大事填海“发展”,大家乐见经济活动欣欣向荣,不曾为渔村这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遭破坏而惋惜。开采山石、砍森林活动肆无忌惮地进行,留下一座座畸形的秃头山,多少人会为之汗颜呢?
商人贪利,人心麻木。国家追求富强梦,教育亦以功利为导向,重理商轻人文,美育遭边缘化。语言课多重视沟通实用,偏重讲究逻辑的语法,难以引导学生领略文字之美。作为副科的音乐、美术课更不消说,有些教师甚至将其挪用去当考试科的补习班。即便有正正规规地上课,也因课程内容偏技术性且欠多元视野,无法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审美趣味流于浮华、媚俗和偏狭。
对美的感知能力,正如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没了它,再富强的国家,充其量也只是个暴发户,再繁华的文明,也终究是一片荒漠。在盲目追求所谓“效率”、“便利”的当儿,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深切体认到,自己在这当中到底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