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一个“贫”字,你联想到的是什么?是匮乏、困顿还是落后?对常人来说,大抵不会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然而,在一些文明、文化里,“贫”是一种生活方式,并无负面意义。在古老的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悉达多舍弃王位出家,风餐露宿修行成佛;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孔子的弟子颜回,在陋巷的穷苦生活中自得其乐,备受老师赞许;另外,《圣经》记载,施洗约翰生活在旷野,以骆驼皮为衣,吃蜂蜜和蝗虫为生,孜孜不倦地传道。
对他们来说,物质匮乏不影响身心安住,沉溺于物欲反而妨碍精神生活的纯粹。这种生活态度,在中文和日文里有个词,叫清贫。外语中往往只有“贫穷”的概念,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对应的词语,由此可见东方文化中独有的特质。
二十世纪末曾有个国家,经济高速成长,制造业欣欣向荣,汽车、电器等价廉物美的商品享誉全球。人民口袋里有了钱,便蜂拥出国旅游狂扫名牌货。然而,在当地人眼中,这些撒著大把钞票消费的豪客,不过是没有文化修养的“经济动物”。乍听下似当今的中国,其实这是过去的日本。
日本学者、作家中野孝次当时为此汗颜,想要扭转这种刻板印象,于是每到海外演讲时,喜欢谈“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演讲内容后来撰成文集结成书,名为《清贫的思想》,在经济泡沫爆破后的日本曾红极一时。作者在书中列举许多艺文巨匠的事迹,说明在浮华炫富的风潮背后,在日本固有文化里,另有一种安贫乐道的思想。
如江户时代艺术家本阿弥光悦醉心茶道,不惜变卖庄园购买珍爱的茶具,但后来又把茶具送出去,只因不愿受外物束缚,达到内心的自由;俳谐大师松尾芭蕉结庵而居,半生漂泊在外旅行,吟咏自然万物;书画家池大雅住在破败的屋子里,潜心绘画不问名利,其作品受赞誉“无一点恶俗之气”。他们皆非一般意义上的穷人,但选择清贫过活,因为“离俗”才能充实精神生活,让艺术作品趋于完美。
因此,清贫不等于单纯的贫穷,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创造出来的简素生活形态。清贫也不是消极的避世哲学或纯粹的禁欲思想,而是积极参与宇宙生命整体的人生原理。这源于东方文明中,如中华、日本和印度等,特有的宇宙观。与西方人认为人类高于一切自然存在、有权支配一切不同,东方人将植物、动物、花鸟、山川等自然存在,视为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显现。在东方文明里,有一种与宇宙间万物合一的思想体系,叫天人合一。
“为了不被锁闭在自我封闭的狭隘腔内,受世俗的执著和欲望所束缚,而将所有的物资减少到最低限度,让自身与自然共同盛衰枯荣,从而感受到自我之外永恒的宇宙生命,这就是清贫。”作者如是解说。
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挂帅的当今世界谈清贫,看似天方夜谭,但若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文化尽管式微,却未曾断层。如今兴起的极简生活、环保主义,更与其相呼应反映时弊——穷奢极欲挥霍自然资源,使人类“异化”而文明病丛生的发展模式,终究不能永续。面对时代浇漓,我们可以回溯自身文化根源,从古人的生命经验里寻得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