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大陆流行一个新的社会言论词汇,称为“历史垃圾时间”。这是一个从奥地利经济学家米赛斯(Mises)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转化成评论时政的话语,指的是如国家掌权阶层严重违背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个人就是再努力,也无力改变走向,而整个时代必定走向失败的趋势。
这历史垃圾时间的意义被推演的很广。总的来说,垃圾时间指的是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生产力低、社会动乱破坏严重、人口长期挨饿、闹饥荒和瘟疫蔓延,掌政者无作为等都可算是垃圾时间。譬如说,学者麦迪森2001年出版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发现公元元年到公元1700年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均低于0.1%,而人口年增长率也只有0.06%,人均产出年增长率低到0.02%。长达1700年如此低的生产率,跟随后公元1700年到2012年,从工业革命到21世纪初的312年突飞猛进增长率相比,简直有天渊之别。因此,前一段的1700年也可称为人类发展史的“垃圾时间”。
垃圾时间也可用来描述一国政治层面停滞不前的窘境,统治者虽绞尽心机、励新图治也无法挽回失败的命运。有人用此垃圾时间比喻明朝末代崇祯皇帝,虽勤政操劳,但明朝长期累积的腐败朝纲和自己刚愎自用以及犯上诸多严重错误,注定要成亡国之君。崇祯皇帝的先祖明成祖朱棣劳民伤财,建造技艺精湛远洋宝船,命郑和7次下西洋,为的只是宣扬国威和寻找朱允炆下落,却没起到促进国际贸易的作用,对明朝外贸和国库并无贡献,也可称为垃圾时间。至于中国历朝历代中被引述含有垃圾时间的例子、或借古讽今的论述就更多了,这里不便论述。
现把焦点拉回马来西亚。我们回顾大马时政过去的50年,是否也出现过历史的垃圾时间呢?细想之下,还真能算上一个案例。根据国际透明组织发表的“2022年大马贪污印象指数”,马来西亚被评分数只得47%,排名在180个国家里中的第61。虽说不是最低之一,但相当普遍的贿赂、滥用职权和非法政治融资,还是被世人诟病。
自1980年代马哈迪统领国阵政府以来,一直到2018年纳吉的国阵政府大选失败下台的30多年间,大马的确可说经历了不少垃圾时间。这期间显著的是,朋党主义由初级阶段走入深化层次,一党独大的巫统率领下的政商合作和种族主义政策的激化,以及官场贿赂贪腐盛行与扩大,政客利用种族和宗教课题撕裂各种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均在我们社会埋下不稳定的因子。官场和政客在这些领域浪费和耗去的本可以用来提升国家发展及各族和谐相处层面的时间,都可评价为垃圾时间。
现如今,前朝国阵政府留下的行政弊病和社会不公现象,仍在深深影响著希盟团结政府,妨碍其有效改革和操作,垃圾时间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