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为建校基金筹款司空见惯,但一个“加油榜”让舆论闹翻天,本来针对校方“激励手法”的争议,迅速扩大到对独中办学的批判。
有评论人以“恋屋癖”来挖苦华教对硬体建设的迷恋,亦有“办学专家”指导独中应设法搞“永续经营”,以为独中都能像美国名牌大学那样,轻易获取大企业的亿元赞助;更有许多网民对独中一知半解,就发挥毒舌功大放厥词,在网上留下自己无知的证据:
• 独中董事都很富裕,为何为难家长和学生?
• 学校把学生当摇钱树,“A钱”来让董事坐在冷气房享福
• 他们最厉害利用华教骑劫学生与家长,吃遍华人社会大众的钱
• 学生可能被学校利用成绩绑架,被迫出外募款
• 先贤为华教牺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华教如今成了道德绑架的工具
不少网民连独中和国际私立学校也分不清,就“识少少扮代表”,发表一堆“骑劫、绑架、霸凌、利用、搜刮”等歪论,除了抹黑和污蔑,不知有何用意?
另有部分喝华教奶水长大的年轻人,不知母语教育的筚路蓝缕,以为现今的光风霁月,就是华教理所当然的样子,质问为何还要像过去那样发动群众?更有甚者,认为如今有诸多私校作为更佳选择,华教早已无足轻重……
我细读了好几篇新闻报道和时评,包括参与筹款和义卖活动的老师及家长的现身说法,不难察觉,那些“局中人”,不论是努力付出的老师、家长或学生,绝大多数都对筹款运动持正面评价。
然而,过多的负面留言与恶意批评,不由引人深思——华教在华社的地位,从过去的一呼百应,到今天因为一则新闻报道,就惹来铺天盖地的谩骂,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作为民办教育机构,独中办学对所有人开放,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宗教种族。由于缺乏政府的固定拨款,全国独中长年陷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学校董事单是为了应付日常经费,包括水电、维修、教职员薪金等,就捉襟见肘,不时还须自掏腰包。表面上是个堂堂的“校董”,实际上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
无知网民将独中与私立学校一概而论,却不知倘若独中学费也效仿以营利为目的的国际学校,每月学费就不会只是那几百元。如果一年学费数以万计,民办中学变成贵族学校,则严重违背先贤创办华校的宗旨,今人岂不成了罪人?
提升软硬体设备
办学须与时并进,不能原地踏步,许多独中都抱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为老师带来更合理的待遇,而不断设法筹钱提升软硬体设备。
包括循人在内的雪隆八大独中,无一不面对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校园空间有限的难题;体育与教学设备不足,每班人数超过50人是常态。为了能容纳更多学子,为了“一个不能少”,学校建筑向上发展成了唯一选择。
时评人以“当年破旧的私塾,得以教出满室书香”来讽刺华校在硬体建设的追求,其实就是“站著说话不腰疼”——难道华校生就只配挤在破烂课室,在大热天下汗流浃背朗朗读书,才符合“华教”的形象?才对得起广大华社的一分一毫?
要知道,华校百年来得以在风雨中迈步前行,既没有私校的高昂学费,亦缺乏政府的常年资助,却能提供不输国民学校的学习环境,靠的都是社会贤达、市井小民的捐助,以及董家教的良善管理。许多学校礼堂或大楼,都刻有捐赠者的大名,就是华人饮水思源的表现。
外人只看到硬体的建设,却未必看到独中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的努力不懈,即使受到种种限制,却成功开辟更广的出路,受到海内外越来越多高等学府的认可。
莫忘了,独中面对的,不仅是来自优秀华中的竞争,还有环境优雅、教学设施高大上的国际学校。有些华裔家长,就是夹在“独中教学优良但校园拥挤破旧”,与“国际学校学费昂贵但环境诱人”之间,难以取舍。
经费困境
独中的经费困境是个现实问题,随著学校的发展与各类开销水涨船高,就算以义卖会、万人宴、演唱会等,变著法门来筹募,也只能应付一时。
校方对班级筹款的“激励手法”固然有争议,但也不至需要连篇报道,制造话题让全网公审。如果谁能为独中筹措经费,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相信全国校董无一不感激零涕。
事实上,那些默默积极参与义卖或筹款的家长学生,努力为学校作出贡献,都深知汗水背后的重大意义。反而那些骂声最响的,往往来自不出钱也不出力、或者捐了几块钱就自以为了不起的网民。
倘若只会躲在键盘背后,发表一些无谓的言论,甚至是谩骂、污蔑、羞辱,那只能显示阁下是华教的失败产品——吃了华教奶水,却对华教泼脏水。
至于那些口口声声指责华教道德绑架的,不妨扪心自问:自己到底为华教做了什么伟大贡献,值得人家绑架你?就算是道德绑架,也首先要找到你的道德啊,是不是?
再说,以“关心华教”为名,在网上大肆批判的,难道就不是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