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势力”政党,在政治体系里来说,通常是指那些有别于主流阵营的政党,势力较小,而且政见和主流政党有别,主要是来制衡主流政党的政党。在马来西亚的政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许多“第三势力”的政党,而他们的结局,也因人而异。有人在成立后,依附于主流政党阵营,最终成为了主流政党一员。但更多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在成立后,无法长久地坚持下去,最终以各种方式落幕。
在马来西亚政治较为稳定,也就是国阵强势时期,并没有多少“第三势力”的小政党出现。就算有,在他们成为第三势力以前,就因为各种原因衰落,比如因“513事件”的后续影响而大规模衰退的马来西亚人民党(PRM);或是在成气候之前,就遭到主流政党吸纳的政党,如在上世纪的槟城异军突起的民政党,在势力根基定型以后,就加入了国阵。
但在国阵的势力衰落,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以后,各个阵营里有野心的领袖,也看到了成立新政党,可以继续在政治圈子生存的可能。因为他们成立新阵营以后,若在政治圈子依旧有著一席之地,将会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或是有一个可以不受束缚,自己发表自己理念的地方。这样一来,他们的发声诉求,也将会更容易被他人听见。但这种小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局面,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改变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
马来西亚的政治圈子里,掌握主旋律的政党,依旧是主流阵营,如希盟、国盟、国阵、沙盟和砂盟。那些新成立,自称为“第三势力”的政党,虽然在某个时期有获得一定的话题性和声量,但并没有维持长久。他们在发展势力的途中,遇到了不少的瓶颈,导致他们扎根于自身成立之初就有的小范围势力而已。因此,这些“第三势力”的政党,在目前政局里,并没有获得很高的地位,反而有不少都面临了生存的问题。
首先,这些所谓的“第三势力”政党,有不少都是依附于主流阵营政党而诞生的,他们的诞生和初期的发展,都有某些主流政党的协助,才让他们得以在政坛站稳脚跟。这些政党得以在选举中获得议席,基本都是靠主流政党的支持者支持,才得以胜利。因此,他们要继续拥有议席,就得依附在主流政党的阵营。这样一来,他们就不是所谓的“第三势力”了。而这些“第三势力”的政党,一旦脱离主流政党,就会面临所谓的生存问题。
这些政党在脱离主流阵营以后,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支持者大幅度流失。这种情况,在去年脱离团结政府的大马民主联合阵线(MUDA)的身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创党者,就是在以前和希盟关系密切的赛沙迪,在创党以后,他们也获得了很多来自希盟的支持。这使得他们在创党后的选举,如2022年的柔佛州选、全国大选,都赢得了议席。
自力更生困境
但随后因为理念不合,大马民主联合阵线退出了团结政府,也代表他们将会失去来自希盟的大多数支持者的支持。因此,他们在去年的6选择中,全军覆没。同时,正由于他们的搅局,导致了团结政府候选人的败北。当中的例子就包括了雪州双溪坎迪斯(Sungai Kandis)州议席,大马民主联合阵线分走了约一千的票源,导致希盟候选人以数百票饮恨。此外,大马民主合阵线在六州选举中,选择在希盟强势城市选区搅局,也使得他们遭到了不少希盟支持者不满。这样一来,他们在未来更加难吸引到希盟支持者的游离选票了。
在脱离团结政府,并且在选举受挫以后,他们剩下的只有希盟协助才打下的议席,声势也大不如前。近日,他们虽然有对纳吉的减刑发声,要求直辖区部长扎丽哈辞职,但并没有获得很大的反响。这就是他们依附于大党创立以后,脱离自力更生的困境。他们没有大批支持者,导致党的根基一点也不稳,进而让他们无法在政治圈里,有著很高的声量,也不会被其他政党所注意到。
在脱离大党以后,这些小党也会面对党内各种运作上的麻烦,如维持党运作的基金要如何筹募,要如何造势吸引新党员等。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加速党的衰败。
此外,还有一些“第三势力”的政党,是从原本的主流政党中分裂出来的。这些政党,在近期来说,就包括了在“喜来登政变”后脱离希盟的议员创立的全民党、从砂盟的人联党分裂出来的砂拉越人民团结党等。
全民党的情况比较特殊,他们是直接忽视原本支持自己的希盟支持者,转而支持国盟。因此,他们是完全没有根基的政党,在2022年的全国大选中,除了砂拉越的一个议席以外,其他的候选人都全军覆没。这种政党,需要生存下去的话,他们的候选人只能单靠自身的魅力,如有著一定的地方服务基础势力,才可能在大党中突围。他们和第一种政党一样,没有主流政党支持者支持,他们就很难活跃了。
一般来说,这些分裂出来后,自身竞选的政党,和第一种依附主流阵营创立的政党不同。他们是政党里有一定势力的领袖,带著自己的支持者分裂出来创党的。
比如,砂拉越人民团结党的主席兼创始人黄顺舸,就是从砂盟的人联党中带领支持者分裂出来创党的。他们是带著自己打下的根基分裂出来的。因此,他们不会像第一种政党那样,没有自身的地盘,而是有著一定的势力。虽然这些势力范围一般不大,但也够他们生存了。但这将会给予他们难题,那就是无法扩大自身势力的话,只能作为地方性小政党运作下去。同时,他们还得面临主流政党的攻势,提防大党在他们的地盘扎根,吞噬他们的地盘。
守著微小地盘
因此,这些小政党一旦无法成功扩大为主流的政党,就只能守著自身微小的地盘,直到主流政党将他们的地盘收入手中。一些类似的地方性政党,会选择妥协,比如说砂拉越人民团结党就宣布解散,所有党员将会加入由旅游部长张庆信领导的民主进步党(PDP)。这种妥协,虽然会让自身党的势力版图完全消散,但至少可以让自身党的势力派系,在大党中生存下去。
笔者在上头列出的三种“第三势力”政党,都是在国会或是州议会中,拥有议席的政党。这些政党的处境,在第三势力政党中,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在他们以外,有很多存在多年,或是新创立的政党,如前首相马哈迪创立的祖国斗士党,曾经风光一时的马来西亚人民党(PBM)、主打土著课题的“土著权威党”(PUTRA)等。这些政党的支持度比上文提到的政党支持度来得更低。
这些没议席的小党运作,也会比有议席小党来得困难,因为他们没有稳定的势力根基,无法找到地盘来巩固和增强党的实力。这些政党,一般只能通过对课题发声来获取流量和关注。因此,这些政党有不少,如祖国斗士党和土著权威党都是争议课题的常客。他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相关课题支持者的支持。但这样的做法,也会让马来西亚的争议课题变多,政治圈子产生更多的混乱。
总的来说,第三势力的发展,在马来西亚还是很艰辛。因为马来西亚的大部分人民,还是主流阵营博弈、两线制的支持者。这样一来,他们将不会对其他“第三势力”的政党,有著很高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主流政党将会把控基本所有政治课题的风向和流量,不让“第三势力”的政党,有著很高的曝光度,他们的政策理念,也将难以传播至广大人民之中。因此,“第三势力”政党,只能在现在政治圈子中,挣扎求存。
“第三势力”政党若想要在政治圈子中,有著属于自己真正的一席之地,就得寄望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更加破碎化,出现欧洲那种需要不同小党合作组织政府的情况才行。但这种情况在马来西亚发生的概率,以目前来说,近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