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副首相扎希一案,检控方在法庭已经宣判表罪成立的情况下撤销控诉,各方的抨击接踵而来。看到团结政府上台以来的一连串举动,很多希盟支持者及公民社会人士开始质疑希盟是否正朝向国阵2.0转化。同时,有关行动党正变成马华2.0或“静静党”的舆论也正在华社里兴起。
纷纷扰扰中,笔者倒是对另外一个类似的问题感到有兴趣──希盟支持者及亲希盟人士是否正转化为“国阵支持者2.0”?
很多迹象显示,一些希盟支持者或政治立场偏向希盟的群体已经与当年的国阵支持者越来越相似。随著绿潮的崛起,很多对此感到恐惧的群体,尤其是在华社,渐渐形成了“只要不是绿,什么都行”的思想,常常以“难道你要包头佬来执政吗”之类的言论来搪塞对团结政府政策的质疑。
这与当年马华民政不断利用华社对伊斯兰党的恐惧大作文章有什么不同?记得当年国阵甚至在大选期间在中文报大买广告版面,以在夜店狂欢拿著酒瓶的男男女女为图,指若让民联(希盟的前身,包含伊党)执政,此景将不复存在。
当然,不是所有希盟支持者或亲希盟人士都用如此无脑的言论来维护希盟。有很多偏向希盟或立场中立的评论人还是能以相对理性的角度分析课题,尽力思考出可以让希盟扭转劣势的方案。然而,如果仔细观察他们所给予的策略,很多还是逃脱不了当年国阵威权政权思想的框架。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以“搞好经济来打败绿潮”这种思维。国阵执政六十年来就很擅长用经济牌来为自己的失政掩护。
不过更重要的是,并没有证据可以显示经济牌在现代选举的有效性。就以让国阵丢掉江山的2018年大选为例,当时经济有很差吗?恐怕我国在之前都经历了不少更糟糕的经济状况。如果参考2013年的505大选,经济作为解释大选成绩的指标更是经不起推敲。
经济不是主要因素
一方面,国阵成功收复不少马来票,巫统所赢得的议席甚至比2008年的308海啸多出9席。另一方面,华人票则是一面倒倾向民联,比5年前的海啸更为凶猛,行动党所赢得的议席比308还多出10席,时任首相纳吉也以“华人海啸”来形容华人一面倒的投票趋向。这种两极化的结果,要怎样用经济解释?如果说因为经济大好而导致马来票回流国阵,那如何解释华人票倒向民联?
相反,如果用经济状况糟糕来解释华人对民联的支持,那为什么马来票会回流国阵?很显然,经济并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最主要因素。
而且,如果懂得换位思考,就不会说出“搞好经济可以打败绿潮”这种话。试想一下,如果今天是国盟执政,希盟是反对党,你及亲希盟或反国盟的亲朋好友,会因为国盟政府把经济搞好而转为支持国盟吗?如果答案否定的,那你凭什么认为亲国盟或反希盟的选民会因为希盟政府把经济搞好而有所动摇?难道你认为就只有你自己能坚持底线,而另一方的选民是那么容易改变立场?这未免太看得起自己,看不起别人了吧?
再加上现在是资讯流通的时代,人民知道经济好坏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现任政府可以控制的。如果经济大好,有可能是前朝善政的馀荫或全球经济大好所致。同样的,如果经济大坏,也有可能是因为前朝弊政或全球经济萧条。
另外,一些评论人认为,希盟唯有实行右倾政策并与国盟在伊斯兰化方面竞争才有希望阻挡后者的崛起。然而,这不就是当年巫统面对伊斯兰党崛起的反应吗?
巫统自1980年代以来实行伊斯兰化政策的初衷就是希望能阻止伊党的崛起,可是后者终于还是在1999年大选一举重创巫统并成为最大反对党。时任首相马哈迪随后于2001年宣布马来西亚是伊斯兰国,当时行动党还搞了个拒绝马哈迪929伊斯兰国宣言的运动。
当时亲国阵人士同样以“为了阻止伊党执政,首相别无他法”为马哈迪开脱。伊党最终还是在去年大选成了国会最大党。要斗伊斯兰化的话,是永远斗不过伊党的。
虽然我们离开国阵一党专政的历史已经过了5年,不过很明显当年的思想馀毒需要时间来慢慢清洗。希望众评论家及读者们在忧国忧民的时候可以让自己从更多角度思考检验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国家才能找到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