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有53个华团到吉隆坡广东义山的“雪兰莪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去公祭,其间还请了两位男女高音唱《南侨之歌》。
所谓南侨是指南洋华侨,即在中国境外的国民及其后裔,机工则是指司机与货车修理技工。事缘,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七七芦沟桥事变,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走安内攘外政策,即先清除中国国内的共产党后,才正式对抗日军的路线,以致国民政府多次南迁,在1938年又迁到云南昆明。
这个地处中国西南部的地区,在交通上孤立,因此被逼得动用20万人在9个月内抢筑一条全长1146公里的滇(云南)缅公路。其中,有近200公里在缅甸境内,故名滇缅,这也是一条难走的“死亡公路”。
抢筑公路后,就要建立运输队来运送物资,这就需要有驾驶员与修理人员。当时中国严缺这类技术人员,便要求位于新加坡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支援。
当时,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便在1939年2月登报招募机工回国服务。到了9月,应募者已达约3200人,从1939年始,便有多批机工经由越南与缅甸到云南服务,直到1942年4月,由于日军已占领缅甸,进入西南部这个运输线便中断了。一直到1946年战后,这些机工才正式复员回国(约900多人)。
这些机工总人数有约3200人,其中有1000多人不幸牺牲,馀者则留在中国,少数留在缅甸。根据我国21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南侨机工英名录》(2015年),这3000多位机工中,也有近100名并非南侨而是印度裔(55人)与马来裔(18人)及其他。此外,这些南侨虽以马来亚为主,可也有不少来自南洋各地,如印尼,缅甸,泰国,菲律宾等。
华侨抗日援中
为何南侨特别是马来亚(1946年之前,马来亚与新加坡是一体的)的华侨热烈响应抗日援中运动?这自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大体上言,在20世纪之前,南洋大多数是一种自存自在的乡民,缺乏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只是,自20世纪初以来,这些自在自存的乡民便逐渐化为自觉自为的现代中国侨民,也就是富有现代中国国家意识的现代民族。
之所以则与中国自1840年代以来的变动有关。从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多种灾难,如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日本入侵中国等。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中国兴起了多股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与此同时,随著新闻事业的发达及中国南来文人的到来,南洋华侨也免不了逐渐发生了质变。
1900年保皇党的康有为来新,及1904-1910年间孙中山8次来马来亚搞宣传,更加速了南侨的思想意识转变。1906年,同盟会在马来西亚设分会,以及新式学校的兴建也大大地扩张了这些思想与意识的转型。实则,早在1905年,本地华侨便已响应了上海人士抵制美国货运动,这与1880年代以来美国的排华运动有关。之后,本地华侨也发生了抵制日本货运动,特别是在1920与1930年代。
历史地看,早在1900年代便有不少南侨特别是马来亚的南侨参与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这些南侨不但在财政上,甚至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在中国的起义,如黄花岗72烈士中,便有多人是南侨。也因此,孙中山便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也就是说,是革命先锋。这自然有其特定的时空因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