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魔戒》的主角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在危急关头戴上魔戒使自己隐形,尽管这么做有可能迷失自己,也让魔戒真正的主人更接近它。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提到了隐形戒的故事。牧人盖吉士(Gyges)偶然发现了一枚拥有法力的戒指,可让自己随心所欲变成隐形。他食髓知味,利用这枚戒指潜入王宫,勾引王后,杀害国王并夺取王位。
与《魔戒》不同的是,盖吉士的隐形戒不挑主人,也不会主动迷惑人心。隐形戒仅仅是安静躺在那里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戴上它,其所作所为全然出自他的欲望和抉择。盖吉士因为无需害怕被捕,就肆意妄为,这并非隐形戒造成的影响,而是源于他内心的贪婪与邪恶。如果我们拥有了这枚戒指,我们是不是也会跟盖吉士一样?
盖吉士隐形戒的寓言提出的挑战是“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特别是针对道德规则是为了社会秩序而生的观点。该观点假设人类皆自私自利,甚至不择手段伤害他人,因而需要有道德规则规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这也往往被当作是法律存在的理由,用惩罚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人人遵守法律和道德规则是为了创造一个免受他人伤害的社会秩序。
然而,这种道德观仍无法充分说服人为何要有道德。如果我非常狡猾,可以在不遵守道德规则的情况下,获得利益却不受惩罚,那我选择作恶岂不是更加明智?倘若不受社会和法律约束,我有什么理由要行善避恶?
传统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死后生命的信仰或多或少成为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但在宗教不再具有当然地位的今天,人们需要重新思考道德的根基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与抉择善恶。
隐形戒的故事也让我们反思现今社会面对的另一大问题:网络世界的匿名性。个人或集团可通过建立假帐户,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不实消息或诋毁与辱骂他人。就算是采用实名帐号,萤幕和键盘会让人错觉自己有隐形屏障,更倾向于发出具有攻击性的言语,这类表达很少出现在面对面的场合。
吊诡的是,网络拉开了人们的社交距离,却又提供了即时传播的便利,以致人们也更容易未经深入思考就发出不负责任的言论。
网络上私刑
由于现有法律和政策难以惩治网络暴力,许多网民依据自己的民族主义、宗教、歧视与偏见而攻击他人,有者纯粹是为了宣泄情绪。网络霸凌现象的可畏在于,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拿著一把隐形的刀子威吓别人,同时却享受著他们无法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快感。
有些人不满足于自己对他人的攻击,还会纠众围剿他们想要对付的对象,甚至在网络上擅自发布可识别身份的个人信息。此举变相成为某种“私刑”,丢石头的群众隐身在电脑和手机后面,而遭受围剿的个人却赤裸裸地独自面对暴力,无所隐遁。
网络霸凌对于现代青少年与儿童影响甚巨。相对于过去社会,年轻世代因为社交媒体普及而更频密地曝露在网络压力之下。网络身份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生活与社交关系。从前发生的校园霸凌有空间限制,受害者如果能够获得家庭或老师的充分支持,较不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但是,网络时代使得青少年就算回到家里也无法逃离网络暴力。不少霸凌的受害者因此自残,甚至企图自杀。
网络就像隐形戒那样打开方便之门,但如何使用它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利用隐形戒来欺压他人的诱惑从来都不是来自外面的呼唤。无论是数千年前或今天,人都面对来自内心的这种试探:当没有权威能制止我的时候,我应该如何说话和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