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一场由马来亚大学华文学会与第18届全国大专辩论会筹委会举办的“辩论海啸之花城舌战”辩论会在芙蓉中华中学礼堂登场,辩题是“来届大选,华社应该集中选票/分散选票”,由于有辩论员辩论过程爆粗口而引发后续热议,辩论会的内容没有被关注,反而是粗口被聚焦,使得辩论重点失焦。
粗口文化不值得鼓励,但因为一位女辩手的爆粗口而竟然获得最佳辩论员荣耀,而投票票选最佳辩论员的却是中学生,到底是否是中学生对粗口的容忍与接受度越来越高?当然,由于这本来就是一场“表演赛”,需要如此认真么?需要如此较劲么?
波德申中华中学校长张永庆公开道歉,是其难以认可学生“接受”辩论会的粗口,以致于认为作为掌校者因为没有教好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自责,也是一种对教育难以承受之重。
全场最佳辩论员的挑选,不是点评嘉宾来决定,而是在场参与观众的一人一票,这有点像中国歌手选秀赛。此赛会只安排两位主评,与传统的辩论赛评审人数必须是单数,有很大不同。点评嘉宾角色其实只是拷问辩论员而评断辩论员的机智、反应与辩驳能力,主评对赛果没有任何决定权。
对于爆粗口辩手许嘉妤能众望所归,就是因为其表演出色而获得学生认可,爆粗口可能就是其出众因素。在被指责后她也马上质疑现场也有男辩手爆粗口却没有被“点名”批评,难道就因为她是女的?粗口有性别角色之分么?男性可以,女性就不允许?
当然,引发热议的关键是辩手爆粗口,学生不但没有排斥,反而赢得肯定与掌声?这就是张永庆困惑后的道歉本意。
但这确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严肃”的辩论会,其表演成分远远超过辩论本身。既是表演赛,当然就要满足表演的趣味性、娱乐性、新奇性。什么技巧、台风、论调自然变为其次。到底主办单位的宗旨是追求畅所欲言,毫无禁忌的辩论,还是必须符合严格意义上的辩论会?
我曾受邀观赏5月9日在吉隆坡由黑侠客辩论队承办、马大华文学会与第18届全国大专辩论会协办的《第六届辩论海啸》,赛会云集世界冠军辩手、知识人气网红、时评律师等,分成正反双方,展开巅峰对决,辩题为 “来届大选,若国阵狂胜,错在人民(正方)还是错在希盟(反方)”这是思辨盛宴,绝对比一般辩论赛更精彩。(我的观后感〈辩论海啸表演赛拷问希盟之过〉)
表演成分
结果当天吸引近一千名观众购票入场观赛。而优胜队伍与最佳辩论员也不是主评来定夺,而是观众票选。依我观察,赛会的表演成分远远超过内容比拼,其更多的是要达到戏剧效果。看戏无需认真,当你一认真,表演就失去了场域。真正的“辩论场域”与“表演场域”是南辕北辙的。表演赛,您如果当作是看戏,你会觉得好玩,当你太投入戏剧剧情,就会把戏剧的人物当真,戏就不成戏了。
这次的爆粗口,是否逾越了底线?“屌”是否是粗口与禁忌。但如果你在职场,你会发现它有时就是一个口头禅,也非真的充满恶意。我就接触过一些女性友人,动不动就把“屌”挂嘴边,就好像粤语的“黐线”,用以骂人神经病、白痴、傻B。但其语境有时并无恶意,听的人也无所谓。粤语的“屌拿性”,就是华语“他妈的”,很多时候就是用以骂人但在特殊情景下却不存在恶意。
研究显示,广州人说话常带粗口!皆因他们觉得粗口是口语里面最生动活泼,最能表达讲话人情感的语句,既具有沟通交流的作用。还具有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的奇妙功效。“仆街”、“冚家铲”、“戆居”等词实际是咒骂别人,但有时也因为是口头禅,听者就没有感举被冒犯,纯属讲者情绪的发泄。
粗口,有时需要看当时的场合、情景、语境、及当事人感受。学生对辩手的爆粗口,没有抗拒,或许他们不是真的接受粗口,而只是展现他们的“叛逆”,不按牌理出牌,是一种“另类”的情感叛逃。
张永庆校长的认真,及善意的点醒,值得肯定。主办单位与辩手也因此表达了歉意,海啸辩论表演赛会存在思辨、论证与创意、甚至勇于触碰政治禁忌的“胆色”,这不正是我们社会最需要的锻炼与精神么?期待辩论海啸能继续掀起巨浪,让社会僵化、刻板、停滞的思维得到刺激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