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华文文学,顾名思议是指用华文书写的文学作品,它不包括用其他语文书写的华人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起源何时?有人认为可追溯到1815年,因为当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份现代中国最早的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这个“察世俗”是中文CHINESE的音译,其办刊目的在于用马六甲为据点,到中国传教。为了吸引读者,内容并不限于基督教内容,而是涉及颇广。1821年停刊后,又有人另创。其实,在同时期马六甲也出现了方言教学的私塾。既然有教育,自然也有一些文化或文艺活动,只是总体上言,华族文举的发展还得取决于人口规模及其居民的性质。
基本上,在19世纪初期,绝大部份华族皆是男性华工,且有很大比例是文盲,一直到约19世纪中期,才出现较具规模与正规的学校,进而为文化与文艺活动提供了基础。大而化之说,从19世纪后期,文艺文学活动便日趋活跃如马崙在所编的《新马文坛人物扫描》一书里(1991年)便收集了3223名文人,时间跨度从1825年到1990年。
只是当时文化事业不发达,作品自然有限,华文文学的兴盛主要还是在19世纪后期,如1881年出现了一份日报《叻报》(叻是新加坡简称,为马来文Selat,音译石叻的简称),这份日报撑了51年在1932年的世界大萧条中停刊。
《叻报》在1881年出版后,马来亚(新马两地)也出现了多份日报,特别是在20世纪后,报业发展兴盛,有人统计在1881-1941年期间,马来西亚出现了近百份大大小小的报刊,其中有不少就是地方性的。这些报刊多有一个特色,就是设有副刊,包括文艺版。
报纸内容的多元化也是当时中国主要报章的特色。本地报章也继承了这个特色。副刊的设立,大大推动了马华文学文艺的发扬壮大,也培养了不少文人。其中邱菽园是位突出人物,他本人在1888年创办了《天南新报》宣传康有为的保皇思想(即君主立宪制),他本人也在各报发表了许多文章,有人还称他为南洋诗宗或富裕文人。据知,新加坡称为“星洲”便是他最早创造的用语。
进入20世纪初,随著新式学校的出现,华语逐渐取代了方言教育成了华族的共同教学用语。这个媒介语的普及,更进一步的推动白话文学的兴盛,特别是在1919年中国发生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后,马来亚的文人也跟上潮流,大力提倡白话文文学。
偏重中国侨民文学
从特质上言,1900-1941年的文学活动主题较偏重中国,可以称之为侨民文学。本来在1920年代中期也有本地文人提出本地文学文艺应具有本土色彩;只是,1930年代的中日战争打断了这个主张,使文学主潮流成了抗日援中的抗战文学。中国也出现了重宣传多过娱乐,重动员护国多过唯美主义的文化倾向。
二次战后,强调文艺文学创作应著重此时此地,反映本地现实主张又再次出现。只是1948年的紧急状态时期,又使文学活动陷入低潮。1950年代初,具兴起了反黄反灰色的运动。这个反黄也夹带了反殖民的色彩。
在1955年《蕉风》文学期刊的出现为马华文学注入了新风气。《蕉风》期刊也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新动力。大体上1919-1960年是写实主义兴盛,成为主流文学思潮,而1960年后,具是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艺文学并驾发展的时期。
所谓写实主义,是指一种基本上以社会为主义的文学路线,著重表达社会生活现实,关怀大众,是种社会意识很强的路线,易使人与社会主义联想一起。易言之,大体上是种较批判性的文学路线,它的产生自有其历史时代背景,如多难时会更重动员。
至于现代主义文艺文学,则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可以说这是种旨在创新求变,也较富流动性与不定性的创作路线。若要简化之,大体上可说,它较倾向为文学而文学,和个性的发挥,不那么注重社会现实大课题。在1960年代,写实主义者便说,现代主义作品充满洋味,不好理解,唯美缺乏关怀大众的情怀。不管如何,进入1960年代后,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皆成了马华文学的主流,也各有其成就,淡化主义对艺术之争。
1960年代开始,由于不少大马华族到台湾求学,也在台湾谋生发展,有些人还在台湾文坛扬名立万,获得文学奖。1970年代后,大马的文艺青年人数虽递减,可文学作品则出现更多元化的势头,如微型小说,女性书写,乡土文学,城市文学等。
文学小众市场
尽管难以靠文字谋生,业馀写作人还是层出不穷。不少报章,华团与个人也出资赞助文学作品的出版,如雪隆双福会馆便赞助出版了几十本文学作品。文学虽是小众市场也有诸如《有人出版社》专门出版文学作品,不仅出版新作也出版有价值的旧作,如威北华(鲁白野)的选集等。此外以商养文也成了一个可能出路。
虽说华文并非官方语文,马华华文文学也没纳入国家文学范围,可华族依然有人奋发有为,奋斗不懈地推动马华文学,成了华文写作人协会颁发马华文学奖以鼓励和表扬有成就作家,如方北方,曾出版马来亚三部曲长篇小说《树大根深》、《枝荣叶茂》、《花飘果堕》等多部小说;姚拓、韦晕、云里风等老一辈得奖人。
这些均突显出虽然社会日趋功利化,有股票理财,风水发财的书尽管风行,可小众的文学依然有生存馀地,功利中依然保留一些文化气息,不至于完全成为文学(文化)沙漠。
有文学创作便也有人搞马华文学研究如我们写作人马崙便编了多本有关马华文学作家与作品的书。国外如中国也有人搞马华文学研究如黄万华所著《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一书。
大马华族很重视华文教育,特别是小学六年级的华文教育,也有约九成的家长把孩子送入华小。因此华文文学其实是有一定市场的;问题反而是阅读风气不盛。只是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特别是从小培养起。因此,儿童文学也有一定市场,专事儿童文学的作者也不少,如马崙便是搞史料整理也创作多本儿童文学。
大马是多语国家,要保住华族文化与语文,从小学做起是根本。华小不保,华中,华文高等学院也将断掉生源,这个根本必须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