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的巫统代表大会上,我国首相兼巫统副主席依斯迈沙比里提出政府将在各方面强化马来文地位,如用于政府的信件包括外交公函上、官联公司等等。
当中,首相提及关于外国学生学习马来文一事,在此引他的原话:“Saya telah pun memaklumkan kepada Menteri Pengajian Tinggi…… Menteri Pengajian Tinggi sudahpun bersetuju bahawa semua pelajar-pelajar asing yang belajar di negara kita mesti mempelajari Bahasa Melayu……”(我已知会高教部长……高教部长也同意所有在我国深造的外籍生必须学马来文),依斯迈沙比里特意在此停顿一会,享受他要看到的整个太子贸易中心会议厅所有出席会议的代表给予热烈欢呼与掌声,然后方才继续讲“dan kita mahu Bahasa Melayu jadi bahasa ilmu”(我们要把马来文作为知识语文)。有兴趣者可从他的演讲片段核查。
面对巫统非官职派一再逼宫的依斯迈沙比里之所以利用马来文议题在代表大会上哗众取宠,其目的只不过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基层支持度,好让自己首相位子可坐到2023年5月9日届满。
如果巫统的精英真的立志将马来文变成知识语言,为何过往60几年内不认真栽培掌握马来文和精研各学科的有学之士,从而让各学科都有高素质马来文翻译版本教科书?为何我国教育部还推出那期许通过强化马来文同时提升英语能力的双语教学(DLP)来提升本国学生他日就业竞争力的政策?
这矛盾的语文和教育政策现实,相比巫统代表大会的掌声,实情上依斯迈以新瓶装旧酒方式推出“新”现有政策,实际上乃欺骗巫统代表,让整个代表大会浸淫于片刻的精神鸦片麻醉中。这近“人格分裂症”的哄堂热烈反应,只不过是各代表深知熟明的游戏规则,强化马来文未必是巫统核心价值和使命。
更讥讽的是,当中文和英文媒体报道这课题时,超多的网民和评论员近歇斯底里地冷嘲热讽这要求国际生学习马来语的政策主张。早在2014年, 我国高教部针对学士课程或以下资格的高教课程实行了12-13学分的通识课要求。这通识课旨在栽培学生有更深层的社会认知,如马来西亚的政经文教各方面、通过合作学习领导能力、体验社会议题等。在这框架中,没获得大马教育文凭(SPM)马来文优等的本国学生得上一门3学分的马来文课,同时要求外国生学习一门3学分的马来语会话课。
语言在生活上之重要
在回国前,因工作需要,笔者得常出差到非英语欧陆城市如苏黎世、慕尼黑、柏林、都林、格勒诺布尔等做实验。哪怕是这些国际大型实验室,很多实验室的技工未必掌握英语,更何况实验室外的超市、餐厅、面包店等的员工。那么,为了确保工作和生活沟通顺利,笔者自发学习简单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词汇。
同理,在英语非第一语言的国度如马来西亚,提供外国生学习马来语是方便他们解决日常生活面对的沟通问题。学习马来语不局限于了解马来西亚,更帮助学生了解东南亚第一大国印尼,笔者真的不明白为何很多人没法看清楚此事,而纠结于英语的国际地位。
再言,留学为的不只是一纸文凭或专业技术知识,它的意义在留学本身凝聚著对人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提供在陌生环境与制度中开拓自己视野的机会。故步自封、孤芳自赏的学生不会选择留学。
现今社会,掌握好英语固然重要;但学习多一种完全陌生的语文/语言提供学生新的挑战,激发他们更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要了解一个社会各层面,最有效的方法乃通过该社会的第一语言,而不是通过第二层次的间接信息。
因此,留学栽培了学生一个隐形资本,即是学生利用自己留学他乡学习不同语言经验体会到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丰富和复杂之能力,深晓每件事情,都不能单仅从一种视角来思考与判定。这能力是功利主义要求的21世纪人才必备条件。
回观非马来网民的冷嘲热讽,某程度建于这些群体受害于不公的种族和宗教政策,从而选择非理性看待语言教育。有者更是沉溺于自己文化和语言自我优越感,完全排挤其他文化与语言。给予依斯迈在巫统代表大会上的民粹政策主张热烈批评,只显示很多非马来社群非但不具备慧眼识破依斯迈的雕虫小技,反而更进一步掉入分而治之族群政治的深渊。
若要摆脱族群政治,我们该专业地从政策上给评语并讨论如何更公平地建设社会,而非让问题失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