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数码经济蓝皮书》正式发布,其中“THRUST 05”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兼具包容性的数码化社会,特别是为相对弱势的群体提供必要的数码普惠金融服务,以实现共同繁荣。
2016年,G20峰会上正式发布的《G20数码普惠金融高级原则》 让“数码普惠金融”开始逐渐成为政府、金融机构以及普通民众的关注焦点。
数码普惠金融,是指通过数码金融共享、便捷、安全、低成本、低门槛的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技术,构建起基于数据的风险控制体系,从而全面提升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数码普惠金融使得更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弱势人群,依靠科技的力量和信用的力量获得金融服务,享受到数码时代赋予的现代金融优质服务。
世界银行全球普惠金融数据库(Global Findex Database)中五年前的微观数据就显示,在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内,数码普惠金融明显地增加弱势群体的正规储蓄、信贷可得性,提高其借助正规金融进行农业生产、投资创业和消费的概率,并强化了他们的风险防御能力。
另外,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的大环境下,非接触、不间断、高效率的数码普惠金融在抗疫情、助小微、稳经济等方面更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挥数码技术优势
就疫情后最先实现经济复苏的中国而言,截至去年年底,数码普惠金融发展框架下的“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就服务了近2500万户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累计发放额更是超过1兆人民币/6300亿令吉,满足了小微、小小微企业“短、小、频、急、散”的融资需求特点,进一步扩大了传统银行对长尾客户的覆盖面。
作为以中小企业为“主心骨”,且数码普惠金融服务刚起步的国家,他国的成功经验和业务模式均值得马来西亚学习。数码普惠金融的迅速崛起,明显地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在直达性、适当性和匹配性上的边际改善。不过,我们仍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数码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数码鸿沟、风险叠加等一系列新挑战。
首先是,善用数码技术。发挥数码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准确识别谁是真正的弱势群体,更能帮助金融机构精准分析这些弱势群体客户需求的合理性。
其次,从业务范围、技术安全和消费者保护等维度,构建恰当的数码普惠金融监管框架,平衡好创新与风险,使监管部门对各类创新做到看得懂、穿得透、控得管得好。最后,扩散数码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特别是重点加强公共征信和市场化征信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功能互补,提升支付、信用、金融数据等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点燃了数码普惠金融的星星之火,而新冠疫情让数码普惠金融的发展掀起了燎原之势。此次疫情中,需求方开始逐步享受到全方位、全流程数码服务带来的便利,供应方也开始逐步意识到数码化转型迫在眉睫,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开始逐步探索推动数码普惠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不常发生,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经济不确定性却时刻可能发生。虽然依据“博雷尔法则”,如果事件发生的概率过小,就不应该著重考虑其会发生。但“小概率事件”不是“零概率事件”,只有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才能更好地发掘“小概率”背后隐藏的“大问题”,规避其可能引发的“大影响”。
数码经济蓝皮书的发布意味著大马在后疫情时代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路途上又迈出了一步,我们期待政府通过落实蓝皮书中所提及的诸多政策措施,从而来构建大马更加完善的数码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提升弱势群体的金融韧性。
(亚太投资银行是总部设在纳闽的离岸投资银行,提供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全球交易、伊斯兰金融以及数码金融服务。详情可浏览apd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