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国民联盟”传闻,逼得一些部长急跳脚出来谴责本地两家中文和英文报章,指他们炒作“假新闻”指希望联盟政府将崩盘和改组等云云。评论文章向来只代表作者立场,先不管作者属于什么岗位或政治立场,都纯属个人意见,部长何苦剑指是某报或直指是“假”、是“新闻”?
如此搞法,当前所有报章是否都要一昧追捧政府,或更换适合政府口味的评论作者?想了想,变天蛮吊诡的,昔日骂媒体都是政府走狗或倾向执政党,现在做了政府反而要媒体来服膺你,著实怪哉。有道是“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难怪改革会寸步难行、国人不停怨声载道之际,当权者若非无能便是将问题归咎于他人,也难怪人权观察执行长肯尼思‧罗斯(Kenneth Roth)会认为,当今独裁者不仅在民主环境中兴起,削弱各种公权力制衡机制亦是他们破坏民主制度的策略。
“评论”非“新闻”
当然,部长指称的媒体,一向被质疑有亲某政党背景,另一家英文报之部份股权则由某党所持有。但客观来说,看过这两篇文章的读者都不觉得有何问题。英文报作者是以老马的暧昧立场和巫伊联盟的献媚做猜测,中文报作者则抛出希盟貌合神离的角度而提出疑问,除非你是标题党或是阴谋论者,否则惯常阅读评论的读者或语言程度合格者,都不觉得评述坊间谣传或归纳学者看法,会被当作“假新闻”来看待。
何况,“国民联盟”并非媒体人凭空捏造,而是在坊间开始传开的合作事实。连伊党主席哈迪阿旺都觉得“国民联盟”有其必要,不过当下希望只专注在“国家和谐阵线”(巫伊联盟官方名称)的巩固基础上。老马也毫无掩饰其接访过巫、伊两党领袖,并释出关怀,后者也不回避有谈论过合作。既然如此,有何不能评论?国人的眼睛既然是雪亮的,脑袋还不好使吗?
假新闻怎么分辨、该如何判断?美国心理学家洛塔斯(Elizabeth Loftus)针对2018年爱尔兰堕胎合法化公投的网络研究显示,认知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假新闻的接受度,符合自己信念或认知能力低的人,相信假新闻的程度就越高。
台湾媒体人黄哲斌便举出对抗假新闻的三项建议:一是报章成立假新闻小组核实新闻;二是透过“众包”(由网路公民社群)来共同纠错,但前二者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也会产生争议。于是第三个途径是系统性面对根源,知己知彼(如拉近和了解参与者)之馀,也须认识网络民意的观点。综上所述就是,制衡政府扩充权限以控制国民的政治生活,防止其威胁国民的自由权利。
希盟政府执政初始极力呼吁废除前朝的反假新闻法,尤其是行动党一些领袖在选前也认为该法无法无天、只手遮天;当下回顾旧闻,真不禁要怀疑自己的眼睛。在野时呼吁以独立和实事求是来判断假新闻、斥责立法者是独裁者,如今当了部长却恨不得要由他来判断是否假新闻?何以和政府废除恶法的精神相违?希盟之所以会遭唾弃,皆咎由自取,怪不了“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