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现避年或厌年的人越来越多。追根究底后,发现原因大致相同——我们并非不喜欢过年,而是讨厌一起过年的人。
讽刺的是,讨厌一起过年的人,很多时候正好来自无法选择切割关系的人。而讨厌的理由很多,但本质都一样:拜托,请不要过度关心我的私生活。
可别以为只有年轻人会这么想。只要过得不太顺遂,或不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人,都应该会有这种害怕被追问私生活的念头。
何时拍拖?何时买车?何时买房?何时结婚?何时生小孩?何时不要让父母太劳累?何时换车?何时换房?何时多生一个?
追问的脉络,犹如警探在查案。按著“何时”顺口溜问下去,只差没把“何时腾云驾雾”脱口而出。
字面上来看,句句都是关心;只是一旦不分对像背景,见人劈头就问,就算原本有善意,投射在别人眼中都只剩下敌意。
是的,绝对是时代的错。以前物质生活单纯,没有手机廉航,不用网络与电子钱包。苹果就是苹果,电话只是电话,所有事情沟通与病毒一样,都是人传人,而非透过空气中看不见的电磁波;想念都有价格,无论写信或电话,都是句句斟酌的消费。
最重要的是,以前人口密度不高,发展有限,媒体管道也不多,好看的综艺节目不是天天有,平日与过节热闹气氛立分高下。所以一年见一次的关心,是渗透在某种久违的欢腾感中,就算是问到别人不太舒服的问题,大家仍然会偏重在过节气氛,以不伤和气的大前提,以示重视这难得的热闹气息。现在可不同。
随便一个手机,就变成了一台电视机或游戏机。不需要旅游,就可到处看世界;不需要专业知识,就可随意与陌生人聊时事八卦;不需要花钱,就能免费浏览各种资讯。
网络时代下,许多人打字比说话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懂得发问质疑,但相对懂得解决事情的能力也压缩。在提倡自我意识觉醒下,一言不合,就可随意拉黑不说话。每个人注重表达,却忽视沟通共识。
幸福感变浅
你有你说,我有我讲;每个人急著影响别人,却没想到省思改变自己。渐渐地,每个人忘记爱与恨的真正距离,以为所有好的动机都会直接变成对的行为。
就这样,原本只有过往新年才见到的欢腾团聚,都被平日许多超载的资讯垃圾给填满。社交媒体的影响下,同温层不断增加,却也加剧各阶层的代沟;只要一个举止不合意,都放大成人权侵犯的危机感。
大家习惯远距离的问候,面对面的关心反而觉得突兀,多了排斥感。孰不知有些问候只是传统惯例,有些问题可以轻描淡写;尽管,有些传统的确需要随著时代改变。
但改变是双方的,而且所有改变的前提,都还是要不忘尊重。
例如,我们可以关心别人的近况,但无论听到什么答案,都记得要伴随著祝福,而非咄咄逼人不断施压;例如,我们可以避年不团聚,但至少透过讯息传个祝福,也算是折衷的拜年方式;甚至我们无法完全放下手机,但至少可以善用手机,将它变成记录团聚的绝佳公器。
这个时代,便利感越多,幸福感越浅,元凶只有一个——你对尊重懂得太少。
新年还是美好。只要记得,别人要的生活,自己只要祝福。关心适可而止,回答也不忘幽默,彼此都有种尊重的默契,练习祝福多于八卦,那相信很多人提到新年,依旧有著回到那个令人憧憬的老时代,心里不断倒数著新年来临的兴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