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亨州政府规定州内商店招牌和广告牌1月1日起须有爪夷字。彭亨州由国阵掌权,这项爪夷文招牌的政策,应引起掀然大波与各造的不满才对,但作为国阵成员党的马华,并没有因此“叫嚣”。
媒体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也是相对“温和”的,并没有“热炒”。为什么国阵掌管的州属推行爪夷文招牌,马华不敢吭声?如果是发生在希盟掌管的州属,恐怕排山倒海的谩骂声必然此起彼落。
是民众黯然接受了,还是媒体掌控了舆论?马华是国阵的一员,为何也成了“静静党”?如果是希盟的州属,马华早迫不及待炮轰行动党了?
最近,教育部长马智礼“被辞职”,记者会上他虽然表现乐观以待,对首相老马劝退无怨无恨,但难隐几许感概。他对媒体以耸动方式放大敏感课题,以致他看起来经常“为领导层制造危机”。
在宣布辞职前,马智礼向媒体汇报教育部的成绩单,并无奈地说,尽管教育部在过去20个月做出显著改变与成绩,包括减轻教师负担、推广国家阅读计划、赋予大学自主权、废除低年级考试、推广零辍学计划、铲除贪污等,却没有获得媒体关注。
教育部长最难当
当然,眼看教育部长的辞职,民政党主席刘华才也不忘提醒公众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也应辞职。在一个讲究问责的政府,做不好,下台是负责任的表现。部长可来可去,无需大惊小怪。
教育部长是最难当的官职,其涉及国家整体教育的管理、提升、理念,又要照顾各族群的感受与诉求,马智礼虽饱读诗书,出版约60本论著,但象牙塔的学识,无法与民意完全契合。马智礼在政治上是初哥,单单白鞋黑鞋的政策,就给社会骂翻天。当掌权者准备推出一个政策时,不可能凭空想像,起码要有一套令人信服的理据,凭感觉执政无疑是危险的,不论是对国家,还是人民。
当然政府的政策,需要全民的参与,但要建立“共识”必然要依赖媒体做好宣导,让民众了解,师出有名。就是引发争论,也无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好的政策不必满足所有人,但却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作为媒体,不必对政府歌功颂德,但也不应自设立场,放弃媒体的“社会责任”。新闻学者常用的一句话,媒体的报道更重要的是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不是满足读者的“胃口”。
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表示,政府不会将承认统考课题作为大选的循环糖果,因为若本届无法兑现此承诺,便会失去公信力,大家可以“收工回家”,这无疑是对希盟最好的“忠告”。
509选民支持希盟上台,这毕竟不是一个强势的政府,所有的政策,举棋不定,看得出在改革路上,反对党的钳制。执政党一方面要讨好华人,另一方面又怕得罪马来人。《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会在临时刹车,暴露了希盟的困境。
爪夷文沦为种族问题
独中统考的问题,纠缠著希盟政府,是否会一直拖到来届大选才有一个定案,这是华人社会的一个“坎”,如何跨得过去,这是严苛的考题。
爪夷文的风波,事实上是个教育问题,不幸沦为种族问题。政府对在华泰小执行爪夷文的决定,是否有转弯的余地,令人关注。政府的妥协是三页爪夷文,不读、不写、不考试、不强制。唯一的是必须获得家教协会、家长及学生的51%同意才可以实施。
当三页爪夷文成为政策时,华教团体如惊弓之鸟,无意间跌入种族政治的博弈中。极端马来人要政府把董总列为非法组织,甚至妖魔化董总就是一个种族主义的组织。当种族政治被煽动时,政治的是非就变得模糊。
前朝国阵一向是对华教不友善,华文教育的坎坷路一再的见证了前朝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打压。新政府希盟的诞生,我们无不寄于厚望,希望华人的诉求可以一一实现。但华人的“诉求”与马来人的“敏感”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是关键。
509大选,为了胜选,希盟提出了许多亮眼的宣言,但在执政时才发觉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容易,毕竟马来选票一分为三,希盟的胜利,靠的不全是马来选票,事实上票源是来自华人的近95%与印裔的75%。
华人在马来选票的分散下才成为“造王者”。今天,巫统与伊党的结合,马来选票的大结合,华人是否还能在来届成为造王者,非常可疑。
马华无视前朝国阵政府的腐败,拒绝切割,目的无非等待能与国阵再次执政。希盟才执政20个月,马智礼成为第一个下台的内阁成员,其下台后短短7个小时却能收获20多万的签名挽留,其表现的“优”与“劣”到底如何评断?有人以为华人的“恶评”,或许正是马来人的“好评”?
问题是政府的政策,如果没有良好的宣导,完全被媒体摆布,种族矛盾,仇恨,丑化等就会成为议题,新政府的努力就会形成事倍功半。
当政治型态开始走向两线制,对民主政治是个好的开端。但媒体的独大与偏颇,对三权分立的政治将是“隐忧”,如果新闻自由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与管理,媒体的隐议程刻意去左右政治的意识形态,对政府的良好施政就会形成“内伤”。
新闻自由是民主政治所必须,但一旦媒体形成垄断,而又缺乏独立机构加以管控,继续放任与纵容,执政党最终将败在媒体而不是政策。马智礼对媒体的“怨言”,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但一些假自由之名,行煽情之实的媒体,我们岂能不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