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谈起华人的祖国对祖籍的课题,这就引起了谁是华人、什么是中华文化的疑问。今天新马华人皆自称是华人或华族;只是,这里有一个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华人或华族的历史演变历程。华侨,顾名思义,是指居住在中国境外的中国人,是个国籍与法律的概念。华人则是个具有广义与狭义的概念。

大体上言,凡是具有中华民族血统,且居住在中国境外的中华民族,皆可称为广义的华人;而狭义的华人,应是指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且认同与实践中华文化的特定国家的公民或国民,如新马华人。至于具有中华民族血统,但已因各种因素,而失去中华性的人,则是华裔,是个血统或生物学的概念。

身份认同多元性

伸言之,狭义的华人是个具有血统、文化与政治或国家认同的概念。其中,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又是可以分开而不必合一的。比方说,瑞士的德语系、法语系与意大利语系的族群,在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上是以瑞士人自居,可在文化与语文上则坚持与固守本族群的德语、法语与意大利语传统特色。

同理,加拿大的法裔,一贯以来便坚持自身族群的特色,自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社群。这就是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可以分别对待的实例。这个罗杂性或多彩马赛克并没有削弱这些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从而有助于塑造一种独具特色的国家认同与自豪感。

其实, 人的认同, 本就是多元多样的,可以建立在多种基础上,如文化、语文、宗教、阶级、地方、性别、年龄、意识形态,或任何特征上,而不会是单一的;只是,不幸的是,就是有人要把这些多元认同熔为一炉(melting pot)。在这个强调基本人权与平等待遇的时代,这种想化多义一尊的努力,只会带来事与愿违的反效果,得不偿失。

反之,若尊重彼此的特色反而能求同存异地、和而不同地共存共荣共赢。可偏偏有许多人或国家就是要搞同而不和的政策,只能说是自找麻烦。

就华人来说,或许自称为华族会更贴切,也便于区别于广义华人的混乱。毕竟,中国的汉人或汉族一般不会自称华族。自称华族祖国是居住国,但也不忘本身的先辈是来自中国,可以把祖国与祖籍国区别对待。祖国是华族居住国的原乡,而祖籍国则是华族先辈的原乡。两者是不同的实体,也不必有冲突。

由于华族的先祖来自中国,自也继承了一定程度的中华性,使华人具有中华性、本土性与现代性三重性。就中华性言,用华姓华名是最基本的特征。

在大马,90%以上的年轻一辈进过华小,也懂得华文,或不懂华文者,也懂得说或听得懂华语。这使华族具有颇高的同一性。此外,随著华文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地方与方言的华族也已日益相互渗透,进而冲淡19世纪时的帮群意识。同理,在职业上的帮群分类也不再具有重大意义。

缺乏有力的民族宗教

除了语文外,华族传统的节日庆典也是巩固与延续华族群体精神与身份意识的重要标志。农历新年正月初九拜天公、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三月的清明节、五月的端午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也成了跨籍贯的全族节庆。于此,商业化也扮演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华族的节庆多是文化习俗,即便是不同宗教信仰的华族也可以参与,而不必与其特定信仰有所抵触。当然,其中一些富有宗教色彩的节庆,如七月十五中元节或盂兰盆节,则是一些基督教徒与华裔穆斯林所避忌的(华族中有9.5%是基督教徒与约1%是穆斯林)。

至于这两种宗教之外的信众,则多是儒释道兼容并蓄,如佛教、德教、一贯道,传统民间信仰或是多姿多彩的地方信仰。

其实,在1899-1911年,新马与印尼华社还曾兴起孔教复兴运动;只是由于多种因素,这个曾在华社搞得有声有色的孔教复兴运动,终未成形。

有趣的是,孔教是印尼官方认可的6大宗教之一,而孔教能在印尼华社生根,则与1965年苏哈多清共产党行动有关。因为,当时没宗教信仰者,可能会被视为共产党,而被肃清;孔教未能在华社成为一种有力的新兴宗教确是一种遗憾。进而言之,中国做为一个文明大国,没有一个有力的民族宗教(如印度的兴都教)也确是一种缺憾。

道教虽是中国本土的道地宗教,可也未发挥其应有份量。看来道教也需要来一场现代化的复兴运动,才能使中华文化更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随著中国的再度复兴,近30年来,中国本土也兴起一股国学热,儒家思想也再度受到重视。有人甚至提出中华政体或儒学治国理论。

这或多或少也会提高中国人间接地,也包括本土华人对中华文化的温情敬意。中华文化里面是含有许多即富有个性,也富有普适性的内容。五四运动与文化大革命那种偏激只能说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是阶段性而非永恒性的。

以礼仪廉耻,仁义礼智信为例,可说是塑造社会资本的优良文化传统,也是塑造文明人、文明行为的普世伦理。据此,对现代、当代华族言,多读些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初级经典是有助益的。

百年前,华裔先辈虽受教育不多,但有上过私塾的人,或多或少也经由这些初级读物学到了不少做人的基本道理与处事原则,也因此出了不少有成就的人或绅商、儒商,也多得他们有华裔情结与华文情结,才不惜出钱出力,共同打造中港台以外最具系统的华教体系,终于稳往了华族文化。

分清文化与国家认同

文化是个多义词,可以指一种特定的行为,如最后一分钟文化、抢食文化、路霸文化,也可指一般的知识水平,如说某人文化水平的高低。广义的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文化过程中创造与积累下来的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建筑物、琴棋书画、电影歌曲,或华族在1980年代创造的二十四节令鼓等。

就大马华族而言,华教、华团与华文报,这华社三报(三大支柱)也是维系与巩固华族文化的重要成份。这三大支柱与表演文化均有其群众性。

随著中国的崛起,也有人质疑,海外华人会否出现类似1900-1950年代那种中国民族主义型的再中国化。就此点言,应该说自1950年代以来,大马华人已加速本土化,不仅本土华族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大马化,如饮食方面,在政治与国家认同方面,大马华族也知道本族利益与本国利益是交叉合一的,任何损及居住国利益的事,也等于损及华族本身的利益。

因此,只要分清文化语文认同与政治国家认同的界限,便不必过度诠释华族要巩固本族文化的动机。实则,马来族与印度族本身也在巩固其伊斯兰与兴都认同,他们也是把国家与宗教认同区别对待的。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2罗里5车相撞! 南北大道连环撞致10公里车龙

阅读全文

“头号公敌”辞职币圈狂欢 比特币冲上9.9万美元

阅读全文
女摊贩解释,当时顾客多,妇女一听到要排队就不高兴,还说要退钱,但材料都已准备好。

预定薄饼取餐等40分钟 妇申诉:摊贩突退款不卖

阅读全文

史上第一家来马上市香港公司 知行集团布局引关注

阅读全文

伊党:我们更适合领导国盟 民政:慕尤丁当之无愧【东方头条】2024-11-22

阅读全文

《黑神话:悟空》荣获《金摇杆》年度最佳游戏

阅读全文

李的洺:伪装者的正义

名家

自从西班牙自治区加泰隆尼亚以及智利等地区,相继爆发类似香港反送中模式的公民运动以来,总算让世人意识到,何为政治虚伪。同时...

阅读全文

林志翰:卫生部预算谁得利?

名家

2020年财政预算案公布后隔天,我在巴生一场相关主题的公开讲座上问观众是否有听过或了解政府曾公布的国家健康保险计划(my...

阅读全文

林艾萱:你是穷忙族吗?

名家

昨天看到一名物管专家在面子书帖文提到有关“穷忙族的困境”,谈的是很多中阶阶层的人,活在“穷忙”的生活形式中,特别是在城市...

阅读全文

万吉:政治人物指责前应谨慎

名家

马来西亚一些政治人物在攻击对手时,其手法、方式有欠谨慎。有时,他们的讯息是错误的。更糟糕的是,这可能制造负面的观感,并可...

阅读全文

林卓锋:2021年LIBOR的死线

名家

不知道读者还是否记得20年前,关于电脑系统在2000年的“千年虫”、缩写为“Y2K”的问题,是指在某些电脑程序的系统中,...

阅读全文

郭朝河:从金马入围看大马电影业

名家

这是有史以来大马人对金马奖最有参与感的一次。单是凭借台马合资、改编自大马作家陈团英同名小说的《夕雾花园》,就有5个大马人...

阅读全文

谢诗坚:安华接班变数仍在?

名家

在509之后,我们首次迎来了政党轮替,由崛起的希望联盟(希盟)取代国阵起而执政,但掌权的依然是同一批人,而且都是来自巫统...

阅读全文

陈诗蓉:给孩子终身学习能力

名家

随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只依靠学校所教,就足以应付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已可预见的,21世纪是“...

阅读全文

郑庭河:大专应“去政党化”

名家

众所周知,这世上有不少开放予公众的大专是由宗教组织所创办、经营,乃至管理,但是——虽没做过调查——由政党所创办、经营或管...

阅读全文

庄仁杰: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们

名家

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最令世人所记得,是因为“光传输于纤维的光学通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在2009年获颁诺贝尔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