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受邀出席电台一个分享活动。活动宗旨主要是配合国庆日来临,广邀我与几位时评人一起讨论国家的教育与经济课题。
课题方向包括检讨希盟政府目前推出的经济与教育改革,执行后市场的回响落差,人民对政府及国家的期待,以及目前各族间存在的歧见与误解等。
开放观众交流时,有位老先生站起来发言。他认为除了我们讨论的内容外,目前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庞大的外劳族群。他将目前经济看起来疲弱的问题归咎给外劳,并认为外劳剥夺了许多工作机会,让他就算要打份油站的工作都没有机会。
解决之道非驱赶外劳
当下,几个时评人都针对这个问题给予解释,包括说这是“鸡生蛋生鸡”的问题,即这并不能归咎在外劳身上,而是大马商家有劳动需求,但能提供的薪水福利不高,本地人几乎都不愿接受这些低薪工作,而只有外劳愿意接受这种条件等。在这样的供需环境下,才会有外劳占据许多工作机会的局面发生。
老先生不太满意回答。他认为无论如何,政府就是要先把外劳先驱逐,以免外劳不断把马来西亚赚的钱汇回国家,导致外汇流失。在他眼里,似乎只要把外劳问题解决了,国家回归到属于“马来西亚人”自己的地盘,一切就能强大起来。
我看在眼里,摇了摇头——这就是马来西亚目前常出现的沟通断层现象。
时评人都已尽量为老先生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解答,但老先生不顾其他现实状况,包括商家的营业压力、劳动力的断层、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等,而执意地把自己失业的情况归咎在他人,连面对面的沟通都尚且有如此大的讯息传递鸿沟,更何况透过网络、电视或电台传递的沟通政策。
先不论政府推行的政策问题,现在大马常见的问题(其实也是全球都正发生的趋势),就是一个政策发下来,负面声浪似乎都特别大。
忽略换位思考
这看起来是对当权政府的不信任。不过与其归咎在制定政策的合理性或公共效益考量,倒不如说时代也是一个潜因素。
在这个资讯科技发达的时代,传播媒介已打破了上而下的单一传递方式,社交媒体的发达,已经让所有人都可轻易地在各种媒体上发言。每个人都仿佛是自媒体,每个发言都像是一种立场。
这其实看起来符合人权立场,但往深一点想,这同时也是个陷阱。一旦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只捍卫自己的利益与观点,但少了更多换位思考与包容,最终这只能成为“为何没有想到我,难道我不重要吗”的自私局面。
尤其在公共施政上,政府固然希望将所有政策效益都能发挥到最高点,而很多政策其实都有经过多方面的考量,绝非只是临时起意而发表的。不过,太多人总是看到政策一旦对自己不利或没用,就耐不住性子要发表意见,罔顾许多智囊团背后的努力,导致“民意凌驾于专业”,也间接让许多政策乖离原意,无法顺利推行。
政府一旦择善固执,强势决定推行,很多人会批评独裁霸道;政府若尊重民意,决定修改政策,又被讥讽政策U转;到头来,一旦政府维持之前政策,不敢推陈出新,有人又会嘲笑无能。
发言前多点思考
这道沟通断层的问题究竟要怎么解决?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经历过的新时代,每个人都急著发言,声量高,但内容少。在这种量大于质的时代,其实无论是哪一位领导人就位,都会吃力不讨好。
别再说以前公共政策传递效率超高,那是以前才会有的事,别拿现在这种科技时代来比较。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顺从政府,不过若能在发言前,多一点宏观的思考,了解牵一发动全身的道理,顾虑社会每个阶层都面对的困境与难题,那比起什么也不做的政府,我情愿倾向朝著美好愿景大胆改革的领袖。
而改革势必有阵痛期,而这阵痛期的关键字是“马来西亚人”,而非单纯只是“马来西亚华人”。但愿人民与政府都有这种共识,也祈求所有的公共事务,都能继续往更有建设性且善意的动机去沟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