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府在不同领域为了照顾马来人所实施的固打制,根本不是新鲜事。这个所谓的“固打制”,说白了就是对特定种族的保护政策。很多国家的管理体系通常是多数民族保护少数民族,而马来西亚恰恰是相反。
再度回锅担任我国首相93岁高龄的马哈迪在1970年就对马来民族恨铁不成钢,写了《马来人的困境》一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了马来人的问题,当时还被列为禁书。事实上,马哈迪早期不断提出的“枴杖论”,就清楚地点出了马来人过于依赖政府的问题。到底政府要扶持马来人到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这里没有时间表,也没有标准答案。
当然,马哈迪希望有一天,马来人能自强自立,不再需要政府提供枴杖也能经得起外在激烈的竞争。
只看到冰山一角
去年9月马哈迪公开批评,马来人在经济上无法与华人竞争,原因是他们的懒惰与工作态度不佳。马哈迪表示,马来人其实有能力与华人一较高下,由于工作态度不佳与懒惰,让他们即使享有各种政府辅助的特权,但还是落后于人。
大学预科班的种族比例今天再次浮出水面,许多华人对希盟政府没能够打破固打制感到失望。对马来人而言,固打制是受欢迎的,而且显得必要与合理,不然华人凭“本事”与“努力”将继续“霸占”更多更大的大学资源。诚如教育部长马智礼所言,政府在1999年创立大学预科班,因当时在政府大学修读理科的土著学生人数很少,大部分是非土著学生。
要挤进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在有限的学额中,华人学生在大马高等学校文凭考试(STPM)的成绩要十分标青才有机会挤进学费相对廉宜国立大学的窄门,否则只有选择进入私立大学。私立大学的台面虽然是办教育,但本意离不开盈利为导向。高昂的学费,学生家庭必须承受沉重的财务负担。
记得我在其中一家私立大学任职时就曾亲自看到一位有3个孩子的单亲家庭母亲含著泪水祈求学校帮助其报读大一的孩子减少学费,不然她是无法负担每年近2万令吉的学杂费。那些口口声声说华人都很有钱的政客,事实上他们只看到冰山一角,知其一不知其二。
马智礼把私立大学众多华裔学生报读的现象轻易解读为因为华人有钱,而忘了看一个“事实”,即华人子弟尽管在公开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也基于名额受限而只能对国立大学望门兴叹,更别说出国深造,大多数华裔学生基本没有其他选项,不得不报读私立大学院校。
“观念”与“制度”固打制
由马华创立的拉曼大学学院及拉曼大学确实吸收了大量家境中下的学生,其学费低廉是其中的“卖点”。拉曼大学的政治因素,使得财政部的资助锐减,曾在华社引发议论。
其实,马华已经完成其历史性的阶段任务,应该稀释大学的管理权,减少政治干预,但马华就是硬拗不放。如果马华有“足够的雅量”与“正确的识见”把大学还给社会,希盟政府就有责任扮演更大的角色,让拉曼大学学院及拉曼大学成为真正的民办大学,而非由政党一手包办,甚至含有政治议程。
对于大学固打制的辩解,作为一个掌握国家教育管理大权的教育部长马智礼说了心理话,潜台词显然是马来人竞争不过华人,因此需要政策的保障。但马部长却逻辑混淆,竟然说:企业要能聘请不懂华语的土著,才谈论废除预科班固打制。
马部长的理解就是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华人的商业机构没有聘用土著就是商界的固打制,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既然华人可以不聘请不懂华语的土著,政府当然也有权保留预科班固定制来保障马来人。
引申而论,这是华人存在“观念”的固打制与政府“制度”的固打制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聘请土著,是华人的偏见;而预科固打制,只是马来人的反制。难怪,马智礼对预科班固打制的辩解会形成种族的两级化反应。华人要马智礼下台,马来人却护卫马智礼。走向两个极端,显然就是种族问题,使大学录取应该凭借学生成绩表现和能力的讨论变得苍白。
土著占我国总人口的68%,这个最大的族群决定了国家政经文教的脉动与发展,巫统代表马来民族的利益,从来没有改变。但这个政党的领袖腐败滥权才导致下台。509大选凭借华裔及印裔的多数选票,加上3成的土著选票,才使得希盟击垮60年老树盘根的国阵,成功获得政权。
族群思维两极化
这个政权要如何维系马来人更大的支持度成为必要的手段,巫统与伊党的勾结、煽动与结盟,早已经把种族问题尖锐化,华裔成为他们的“箭靶”。固打制的存废处理不好,希盟政权将变得岌岌可危。
固打制是老掉牙的问题,今天再次炒热,族群的思维成两极化,显示我们坚守的公平、平等的价值观在马来人社会并不讨好,关键其实是政府现在要拿走马来人的枴杖,他们似乎还没作好心理准备。
预科班固打制的讨论不能脱离马来人与枴杖的论述,我们需要问的是马来人是否现在可以放弃枴杖?马来人没有了枴杖将会更强大还是更边缘化?政府扶持马来人是否符合政治正义?扶持马来人需要到什么程度?华人应该接受固打制还是反制?华人是否应该默认这个固打的现实?
长期在温室里的民族,无法感受外面的狂风暴雨。政府过于保护马来人是“害”还是“爱”这个民族,其实这个道理还需要费神去辩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