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一场豪雨就已可能让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变成水乡泽国。这境况似乎已从“百年一遇”变成了“年年来袭”,甚至是“逢雨成灾”。
一般我们看到的官方说辞,都是:超出正常水平的降雨量。那么,事实确是如此吗?很多人都曾在科学或地理课学过:地球是由71%的水所组成(包括冰、液态水和水蒸气三种状态),而地球上的水有一套循环规则。
所谓的水循环,也就是地面上的水会经过蒸发或蒸腾变成云(即储存在大气层中的水),然后雨水降落地面会散落在不同地方,比如在寒冷地方储存在雪和冰、落在地面成为地下水或泉水、抑或流入溪流、湖或海等。
当温室效应产生时,更多的温室气体将导致更多更热的水蒸发进入大气,而更多的大气水会产生更多且更酸的降雨,更多的降雨则会为海洋带来更多的水,如此循环往复。
更糟糕的是,每当大气水蒸气含量提高5%时,地球就会多吸收一倍的太阳光辐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曾估计,随著气温升高,水蒸气会导致大气每平米储能增加2瓦。
台风速减缓豪雨频繁
简而言之,当空气温度越高,含有的水蒸气越多,储存的能量也越多,而从未有过的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也会随之愈发普遍。不仅如此,地球温度不断升高还会改变大规模的大气环流模式,一些周期性自然现象也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
研究报告还发现,全球暖化的情况会使台风移动速度减慢20%,当台风移动速度减慢时,自然受灾影响的时间也会增加,而强降雨就会变得更频繁,直接加重淹水的灾情。
理科大学地理系教授陈艺荣接受媒体访问时透露,2000年至2007年超过1小时的降雨强度,确实是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17%,而且我国近年来也出现了多次超出平均雨量的大雨。
正如我之前说的,地球是圆的,这种超强雨量不仅是在大马发生。这种特大暴雨已经越来越频繁,而且是在全球的不同角落同时发生。换言之,祸福旦夕,我们都与地球共存亡,无人能幸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