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DB案件纳入历史课本一事已经在教育部部长马智礼的澄清后让大家松了一口气,但这件事却也引起了一个思考,那就是中学课本所学的内容到底是谁说了算?或是更贴切的说法是到底是谁决定了我们中小学课程的内容架构?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也是今天教育改革必须要了解的课题。
课程架构的设计必须要先弄清楚的是,这个时候的学生在这个科目所需要学习的是何种知识与能力,然后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设计属于特定年级的课程,这种设计往往以学生的心智状况为优先考量,而本科专业知识所判定的对错往往在这个之后。
举例来说,一般小学低年级学习四则运算只让孩子跟著题目从左到右来加减乘除,不会有先乘除后加减的概念。如果从数学的概念来看,很显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但对相关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个时候首要的是加减乘除的概念与能力,也是他们能够理解的极限,因此课程设计就不该把他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先乘除后加减的概念强迫他们去掌握,只要他们能够很好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算数能力就算成功,随著日后的心智发展,再逐步将更深的概念慢慢传授。
缺乏架构思考
这种规划工作需要不同科目的教学专家来设定,背后要考虑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各科的基础知识架构、不同年级需要掌握的能力等面向,教育改革所要做的也类似,就是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去筛选、淘汰与更新课程内容,以因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长久以来董总的主要课程架构与课本编订都受到国外的专家(台湾、中国为主)的指导。在推动教育改革的现在,这点正好就是董总较弱的部分。
今天董总的各科课程委员会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来自各独中的资深老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工作者,这某程度也造成了改革上的障碍。
首先,老师很多时候只是一个执行者,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课程大纲与课本来传授相关知识与能力,一般缺乏对于整个架构的思考,即使有也纯粹是很工具层面的考量,一般注重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己所传授的科目中能够考得更好成绩,而非从整个课程架构与人格塑造的尺度思考课程,加上跨学科整合是教育改革重要的目标之一,各科老师长久以来大多都仅熟悉自己传授的科目,要做跨科整合的规划是有难度的。
只是考试与课本整合
另外一类就是特定专业的工作者或是硕博士学者,姑且称之为专家。从专业角度而言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源,但必须要理解就是他们并非教育工作者,更贴切的说法是他们并非中学教育的工作者,特定专业能力与教学工作是两回事,课程架构的规划与课程内容的选择考量除了专业知识外,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状态,就像四则运算的传授,需要考虑学生的状态来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这个部分往往是这些非教育背景的专家们看不到的部分,却也是影响整个课程架构最关键的点所在。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过去各科的课程架构都是各自授课老师、专家顾问等各自设计,不需要考量不同科目之间知识点的重叠与连贯(如化学与物理都学习分子的概念,却由两个完全不同,且无法连接的方式切入),因此跨领域整合成为教改的梦魔。以初中科学为例,虽然董总已经将物理、化学和生物整合成为一门科学课,实际上只是课本和考试是整合成功,大多学校仍然是由三组老师分别传授相关专业,作业、测验仍然是各做各的,如此根本称不上跨领域整合。
二十年前台湾进行九年一贯的教育改革,耗了近十年的时间,召集全国各大专院校各领域教学研究相关学者,召开了无数会议,制定了一套看似完整的课程架构,在实施的时候仍然碰到许多问题,仍旧还需要好多年才让整个系统能够顺利的推动。比起台湾,董总正缺乏一个能够跨领域整合的团队,如果要顺利推动独中教改,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这个专业的规划小组,否则只会让独中教改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