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区域化全球化与技术进步的进程,未来世界的产业与就业会出现什么变化是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一般认为,在这竞争激化的时代,人力资本将成日益重要的资产;只是什么样的教育与培训才能造就有前途的人才?
教育立国,人才兴国已成为一般的共识;只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兴国振邦之道,则颇有争议。有论者认为,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它会产生不同的赢家与输家,也就是说技术本身不是中立的,它会影响到个人与国家的盛衰,甚至于致成不同的社会形态,如中间阶层萎缩,极富与极贫两极化的所胃M型社会。这样的后果,不但会冲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就业的影响是个自175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便已存在的课题,其核心争议是机械化与自动化会否致成大量失业?历史地看,工业革命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与就业形态,却未造成大量失业。
这是因为机械化大大提升了生产力的同时,也把人口从农村乡区转向城镇与工厂,是所谓的工业化,而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目的便是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之后,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这也是何以越发达的国家,其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占比均偏高,通常在70%或以上,而处在工业化进程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其制造业在GDP占比也较高(如约30%),至于农业社会,农业占比则偏高。
从农入工,从工入商
如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就业形态是,农业占约3%,工业占47%,服务业占比是4 7 % ; 大马则是个别约12%、27%与61%;其他发达国家大体上是(如日本)约3%、26%与61%;美国则是约2.8%、17%与81%。
这说明了经济发展是个从农入工,再从工入商(服务业)的进程,所谓经济转型便是指这个变化进程。或许有人会问,那么少人从事农业,怎么养得起全国人口?答案是生产力大增!
从事农业的人口虽然递减,可由于农业生产力大增,如用更佳的品种、大量施肥、大面积种植、机械化等,如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2%,可却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由此可见。当然要使科技能运用到生产领域,也需要有其他配套措施如产权保护、法制(而不一定是法治)、适用的管理与经营,政府的适用政策与制度等;否则,空有科技也没有用处。
同理,当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力(人均产值,GDP per worker)也大增后,工业需要的人力也大减,因为自动化、机械化等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可以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在这种生产大增的条件下,工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便得另寻出口,也就是进入服务业。
现在学界最具争议的课题是,随著人工智能、工业4.0、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连服务业也无法再吸纳那么多的剩余人口时,会否出现大规模的技术型失业,也就是连服务业也因信息化的后果,而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如当前世界有许多银行包括大马都在减少人手,纷纷裁员,而裁员的公司,其股价反而会上升;因为可节省大量人事支出,提高效率,用更少的人,从事同量或更多的工作。
调整政策应对失业率
有道是,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民生则是社会稳定之本。就业不仅仅是维生,也为个人提供尊严,社会地位等心理回酬;若社会出现大量失业,肯定会出问题,如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事件。
今天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实施全民福利的西欧国家,失业率普遍高居不下,特别是年轻人失业更是高居不下。之所以固然有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作用,如生产的再分配造成就业机会的全球再分配;可也有政策性因素与技术进步的因素。
伸言之,发展到今天,技术进步已出现正负两面作用,一方面是效率提高了,人事成本也大幅下降,可他方面又没能创造出替代出路,以至于有论者说,这将是个工作终结的可虑未来。惟科技乐观论者则认为,穷则变,变则通,天无绝人之路,而美国的失业率也只有约5%,且高龄少子化的日本与欧洲诸国,也在闹人手荒。
显见问题不在于技术替代人力,而是制度安排与政策的事宜;只要调整制度安排与政策,如放宽劳动力市场的严厉限制或收紧福利,失业率便会随著下降。
显见事在人为,只要懂得善用技术进步,只会增加生产力,提高人类的生活素质与闲暇,这不正是人生的目的吗?为工作而人生或为人生而工作的争议,不就据此而得以解决吗?有人甚至主张,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规模出现后,人们可以对机器人征税养民,人民不必再工作也可以悠哉优哉地生活,这不正是美好世界的到来吗?
自动化仍有极限
当然,事实可能不会如想像中那么美好,如收入不均问题会更尖锐,有能力的创意阶层收入会大增,而没有适用技能在身者会更穷,到时可能出现两极化对立,或是无技能或低收入者会倾向犯罪与暴力。
从就业前景的角度看,也有论者认为尽管自动化会替代人力,也会有其极限,如批发零售、理发、餐饮、水电工、旅游等多数服务业,依然需要人力,是自动化难以完全取代的,故不必太担心,只是有些重复性的单纯工作会失去高薪前景,而知识或创意密集的非例行工作,甚至是非例行性的体力劳动工作,也会很有市场。差别就在于是例行性还是非例行性。
大体上言,例行性工作多是中产阶级的就业领域与工作形态,故中产会萎靡,而使中产变得没进化,如美国。可见为了防患末然,一国在制定教育与培训政策时,得考虑及其未来出路。
在德国与瑞士,有约70%的16岁初中生是进入技术与职业学校,且这两国经济强劲是值得的借鉴。约言之,不必急著培养太多大专生,而应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实用教育与在职培训,以便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