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拉港州议席补选是马华创党以来首次以党徽上阵的“代表作”,也是马华试图放下历史政治包袱,希望重新出发寻找政治新定位的“生机”,姑不论是否能够寻求选民的认同及支持,都将会纳入马华党史重要的战役。
借此一战,马华派出土生土长的马青蕉赖11里支团团长陈志忠参选,更在该党重量级领袖廖中莱、魏家祥、张盛闻、周美芬等的加持下,浩浩荡荡推出了《无拉港宣言》。
无拉港宣言中的第一条提及:马华痛定思痛,决定走一条马华自主的路,走一条服务全民的路。但除了廖中莱不寻求蝉联总会长及马青记者会上道歉,马华至今都未明确表示是否退出国阵,依然与国阵,乃至站台的伊党保持暧昧不清的关系,又如何谈及要走自己做主的路呢?
再来,宣言中的第二条指出:马华坚持民主法治、推动民主自由、伸张平等正义。事实上,过去作为执政党时,面对蒙古女郎、赵明福等冤案,马华并未协助还原真相,伸张正义;如今政党轮替成了在野党,自命要做独立政党的马华也未对昔日种种冤案伸出援手与支持,“坚持”伸张正义又要从何说起?
缺乏具体立足论点
虽然马华在宣言中第三条中坚持推动透明、高效与廉洁良政,但面对过去盟友巫统的不当行为,以及前首相纳吉的“一马丑闻”,马华身在其中助纣为虐的形象根深蒂固。若想要东山再起,除非马华内部领导层全面革新,否则只会带著沉重的政治包袱走坎坷的路。
至于第四条:肯定政党轮替、朝野互相制衡的民主政治精神,落实有效监督、理性制衡,以及第五条:全力落实健康的两线制,争取支持重回政治主流。虽然言语之间流露出漂亮的“政治术语”,但却缺乏具体的立足论点,听起来就是要选民为了制衡而制衡,为了两线制而两线制,进而需要把票投给在野党,投给马华。
确实,从威权政权走向民主政权,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就提出二次政党轮替(two turnover test)是其关键条件,确立政党轮替成为政治系统的惯例或常态化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民主转型(democratic transition)。
未有气魄挑战辩论
但这个民主转型也不能为转而转,健全的两线制并非选民给力在野党即可,而是让选民看到在野党拥有更宏观的论述与发展方向,给予选民信心去接受二次轮替的可能,而制衡监督更需要有论政施政的有能之士成为执政集团的民选代表。
过去,我们总是看到在野党或是弱势的一方总是透过同台政治辩论的邀请,以便能够在公平且直接交锋的平台上一争高下,让选民更能看到在野党或是弱势的一方的决心与论述。
1960年,那年第一次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当时参议员约翰肯尼迪(民主党提名人)和副总统尼克松(共和党候选人)在电视上争锋相对,各抒己见。许多观察家认为电视辩论是肯尼迪赢得总统选举的一个转折点,特别是在第一次电视辩论后,民调显示肯尼迪从轻微的落后扭转为略胜一筹。
2016年,当时作为马华前总会长蔡细历就在媒体上坦言,二毛子的他担任马华总会长时,敢于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辩论,所以马华应该敢于跟行动党对抗,在辩论舞台上一较高下。
可惜的是,到了2018年,经历509改朝换代,朝野身份大转换,首名披上马华标志的陈志忠却缺席能够拿出监督制衡魄力与论政实力的辩论舞台,选择在网络上以“说唱”视频拉票。
如此一来,无拉港宣言既不经对手考验,也不经选民检验,落得无用武之地。是否支持这位富有创意的说唱候选人,是否支持落实健全的两线制,无拉港选民心中应该自有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