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苏尼尔·阿姆瑞斯(Sunil S. Amrith)的《横渡孟加拉湾(Crossing the Bay of Bengal)》是本非常精彩、讲述孟加拉湾地区的印度移民史的好书。作者从区域史的角度切入,从孟加拉湾的地理、政治、社会与经济说起,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地方和其移民从16世纪到今天的变化。
阅毕这本书,对于这地区的印度社群(包括了马来西亚的印度社群),以及东南亚和南亚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与东南亚华人社会比较,进而同理这土地上发生的事。
东南亚的印度移民同华人移民一样也有悠久历史,他们在孟加拉湾上的故乡与客居地之间不断往返。时间久了,劳工和英殖民政府官员也加入最初只有商人的移民大军。一些人从季节性变成了永久性的移民,在客居地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这和华人移民非常相似。许多华人到东南亚经商,其中马尼拉和雅加达自几百年前就是华人移民的聚居地。此外,由于明清时期对于东南亚商品(胡椒、香料、海参和燕窝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也促使许多华人到东南亚进行开垦与经商。19世纪时,更多华人移民到东南亚,弥补当地的劳动力缺口,例如到锡矿场工作(开采锡矿实际上可追溯到更早)。
罗兴亚人惨景
简言之,东南亚各殖民地19世纪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导致中国和印度对东南亚的大规模移民。到了20世纪上半叶,华人和印度人都一样,在东南亚永久定居,并且男女比例达致平衡。
20世纪上半叶民族国家的思维在东南亚崛起与散播,以及战后孟加拉湾周围地区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得印度移民不被由当地人掌权的新政府所容忍。不但不被认为是公民(其实有些已经住了好几代),而且被视为是剥削当地人、剥夺当地人经济机会的敌人。
实际上,因为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再加上个人的运气等因素,导致中印社群中的小部分人得以累积庞大财富。但是由于民族主义的思维,使得仇视印度移民的事情在战前已经酝酿,例如缅甸发生好几次的排印暴动等都是例证。
马来半岛(也属孟加拉湾)上的华人和印度人则较为幸运,大多都取得了公民权。但还是有好些人无法取得公民权,一辈子拿著红登记过日子。在缅甸的情况更为恶劣,1982年的《缅甸公民法》公开宣布1823年之后的移民都不算是公民,因此缅甸华人和印度人在当地难以获得公民资格。
其中遭遇最糟糕的应该是罗兴亚人。今日的缅甸政府不但试图把他们排挤出去,甚至制造各种谣言(近日缅甸军方把曲解某些照片来合理化自己排挤罗兴亚人的行为,但都被人戳破),想把他们从缅甸历史,甚至真实生活中抹去(即种族屠杀)。但是却忘了这些移民实际上已经在此地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了。(按:当年从印度到缅甸的移民中,有约一半的人是穆斯林)
不解历史背景
虽然从当地人的角度而言,这些外来移民的后代不具备公民资格。但是这些移民后代已经在当地居住多年,视当地为故乡,反而自己祖先的故乡——印度和中国已经变成了陌生的地方,又怎能说他们不具备成为公民的资格呢?
笔者一年前曾撰文指出罗兴亚人的苦难,指出他们和马来西亚华人因为都在同一历史环境下,在客居地落地生根开支散叶,因此彼此相似。《横渡孟加拉湾》证明了笔者所言非虚。
但很可惜的是,马来西亚许多人对于孟加拉湾周遭国家的历史的不了解,进而对于当地移民后代有许多偏见和误解,实在让人感到惋惜。如果有兴趣恶补这方面的资讯,不妨拿起《横渡孟加拉湾》好好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