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9大选结束至今已经有80多天了。在这些日子里,选民耗60馀年等待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政府,这是甜美的果实。
这是选民与新政府百日内的蜜月期。由于对新政府的期望很高,选民似乎要新政府马上落实所有选前的承诺。一有不顺,选民就开始怀疑这个政府是否并非我们想像中的“善良”,还是跟前朝政府国阵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有人形容政治永远是个“大骗局”,选民如果对政治人物在大选的花言巧语深信不疑,照单全收,那肯定会大失所望。在华人社会的诉求中,最为突出的显然是统考的承认问题,而现在的反对党只要能巧妙的运用统考的问题“刁难”执政党,在种族氛围下的政治,当执政党无法马上剑及履及的贯彻时,现在的反对党就可以借题发挥,痛斥执政党“背叛”选民,特别是马华似乎没有忘了他们走不完的那“一里路”。统考的承认与否涉及的已不单单是学术的考量,更大的原因是种族主义者开始在马来社会群里制造乱局与叫嚣。上周六巫统与伊党在吉隆坡有近千人出席的集会公开“呛声”反对政府承认统考,这或许只是“前戏”。
政教应分清界限
统考与政治分不开,华人社会争取母语教育的艰辛历程,很难找到一个代表性的“产物”来具体述说这个情意结,统考正好体现了这个“符号”所需要的多种元素。
希盟执政的一些州政府包括槟州、雪州已在公开场合表达承认统考,最近6月在培风独中105周年校庆开幕仪式上,甲州首席部长阿德里也宣布不附带任何条件承认统考,统考生可以申请成为公务员,并且已录取一位统考生进入州政府机构任职。州政府承认,与教育部承认,能等同吗?真正的问题看来还是统考生是否能进入本地大学继续深造要由教育部说了算。这是所有问题中的一个关键点。
在这次509选举中,从选票来看,马来社会支持希盟的只有1/3,这个数字难道代表的是对统考的“公投”吗?本来学术归学术,政治归政治,只有彼此分野清楚,就不会产生政治强行干预学术的本意。
但马来西亚的情况是特殊的,种族性的炒作,模糊了学术的考量。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抗争,无法与现实的政治脱钩。独中的存在,由于其教学的本质被认为是华语华文,而其华、巫、英三语的教学本质没有获得马来社会广泛的认识与理解,对马来社会而言,独中教育是充满种族色彩,统考无疑是国家教育体制的“反对者”。
不能否认,独中承载著华人文化延续与传承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于此,华人社会对于捐助独中不遗馀力,不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没有不前赴后继的慷慨捐输,目的就是一种民族的情感,是民族文化可能会被连根拔起的 “反抗”。
母语是基本人权
今天国际与私立中小学如雨后春笋的林立,近170多所,也没有看到政府对国际与私立学校的教学与设立有太大意见,毕竟这些学校的管理体系,贯彻的是英文的教学,或使用本地政府中小学的教材。
其实目前国际与私立学校学生的人数也逐步在增加,约达7万多人,已经形成另外一个教育体系,政府似乎乐观其成。但对于独中,政府的态度就“大不同”。归根结底,就是华裔与马来族群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造成的。
董总被誉为是民间教育部,从争取民族教育平等到主办统考的四十馀年,一步一脚印,斑斑血泪。已故教总主席林连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族魂的美誉,成为华人在这片土地捍卫母语母文的象征。
统考的存废,如果通过全国民意调查,结果可能是两极的,马来社会的“拒绝”,而华人社会的“拥戴”。这类的民调事实上是没有意义的,也是充满误导的,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怎么可能通过民意来定夺的?联合国对母语的立场是鲜明的。1987年10月国际跨文化交际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莱塞弗市召开“语言人权会议”,会议通过了《莱塞弗宣言》,认为母语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要求各成员国为各个民族的母语权利提供明确的法律保护。1996年6月,国际笔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倡办“世界语言权利会议”,会议通过的《世界语言权利宣言》将“母语权”视作个人的基本权利,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学习本群体语言的权利,土著和少数民族有权利在各类媒体上使用其母语。
忧倪可敏变张盛闻
华人母语教育面对的问题,华语的使用与学习被认为是“基本的权利”,而统考的创立也是40多年前独中在政府逼迫下“无路可走” 为了寻求“解套”所衍生的产物,所以有规定这是“校内考试”的历史背景。但多元文化的曲解及误解,使得基本人权的定义模糊了,失焦了,因为这个“权利”必须考虑到马来人的“感受”,马来人是否真的对华文独中的统考视为“洪水猛兽”,还是完全因为政治的需要而被“妖魔化”以服务政治,这是统考漫漫长路所要面对的困境。
国会下议院副议长倪可敏要华人对统考承认或许再等半年,我们忧心半年如果拿不出“成绩”,倪可敏是否会变成另外一个“一里路”的张盛闻。到时,政治的代价总要有人付出,不然行动党累计的声誉恐怕会逐渐被“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