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华出狱后首次公开演说回家路上,听到某群20多岁的年轻人互开玩笑。“开票那晚,我婆婆情绪真的超夸张,一直警告我们别出去,说反对党赢了肯定会乱。我对她解释时代进步了,而且许多马来人也投希盟,不会有事的。她始终不相信,直到这几天确定没动乱后,才稍微放松。”某个年轻男孩说。
“我妈妈也是。她直觉会变天,所以投票当天下午就不断买米买面回来收,不知情者还以为我们在办年货。”旁边的女生也兴奋搭腔。其他人也各自分享趣闻,边说边笑,仿佛从博物馆举行的嘉年华走出来一样。我望著他们,百感交集。
马来西亚首次的政党轮替,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或许是志在必得,合情合理。在他们的观念,再如何掩饰舞弊与不公,面对著天罗地网的先进资讯科技,公义始终会被彰显。简单而言,时代快速进步的滤网,知识水平较高的青年涌现,淘汰过度嚣张的贪腐政治是必然之事。
跨步后的艰辛路途
四十岁以上的族群,却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他们并非不相信时代,不肯定科技,而是在这些原本就合理的事物背后,还依附著鬼影幢幢的“513事件”。无论曾经历过的,或只是从小听长辈耳提面命的,这组数字对他们而言,犹如出生后的胎记。就算要狠心切除这几十年的诅咒,势必也要血洗偿付。
没想到,政权和平过渡,社会一切如常。这场胜利不仅超越政治格局与选票价值的表面意义,更多是打破了充满悲惨寓言的透明天花板,让更多熟龄人士重新敢想像这片土地的雨后春光。
庆幸地,我们无须等到百年孤寂,就能在一甲子中迎来曙光。就算这是其中一个平行时空的偶发事件,能见证这份激动与美丽,也是种集体福气。不过,接下来的一切,并非说要托付新领导人去勇敢推翻规划,不如说仍需要全民继续发挥神奇力量,继续用祝福与监督并行。
在这场选举中,我们的确迈进了政局的一大步,但这跨步后的路途,依旧是举步维艰的小碎步。在这繁冗的改革碎步中,有三权分立的重新定义与执行;有打破种族政治分配而由专才主导的体制;有各族能放开世俗顾忌而更在乎心灵交流的畅快;还有每个人面对异议时如何虚心交流的沉著。
认清冲突的本质
我们必须要了解到,这次的“全民海啸”,与其说是场政治改革,倒不如说里头依然有著许多不懂政治意味,只是一味单纯把选举当成是“纳吉公投”的选民。他们知道投票可以改变领导人,却无法想像这场背后的改变,其实有著连根拔起的更新意义。
我们还要体谅这个国家实实在在的分歧。不只来自种族、信仰与收入间,而是更多对国家与政治的认知,甚至是心中真正恐惧的落差。而当中的解药,不仅是来自领导人的信心喊话,反而是散布在各族人民无所不在的互相尊重。
我们可以对政局改变大快人心,但这痛快的背后,不一定要用污言秽语来复仇。选举前,我们对盘固了61年的体制任意奚落,但随著这个曾辉煌的王朝落幕了,新的一页就要有干净清新的书写。
我们当然还是可以有冲突,但这冲突的本质,是建立在有更实际却精致的国家想像,而非为了当下自尊的辩解输赢。我们自独立以来的政权解放后,一方面更自由民主,一方面却要更敏感,去呵护这得来不易的新政权。不过度吹捧与神化领袖,而是用一种敬仰中不失监督的心,继续鼓励打气陪伴。
相信我,独立后的马来西亚人民,也曾有过对国家美丽的想像。甚至在马哈迪执政最辉煌的90年代,这份欲望更是燃烧得异常亢奋。但我们必须承认,就是那份太过追求物质成就的结果,才最容易掉入深不见底的沉沦深渊。
好比纳吉当初提出一个马来西亚发展公司时,也是全民喝彩期盼。但这项庞大的投资计划,最终还不是眼睁睁地逃过多少千万人民的眼睛,疏漏了多少纳税钱。
所以,如何不昏头昏脑地陷入“神圣性”的口号而尽情呐喊,如何了解透彻后才发表意见,是马来西亚人未来一直要有的监督素养。当然,还是有不少人痛恨国阵政府的重重陋习。但对我而言,面对前朝体制最恨的反击,并非是继续嚣张辱骂,而是体现更大格局的爱。
马来西亚式民主
接受它是一种考验,一种民主必然的过度。要不是有前朝的腐败,哪能换来现在更多不同本位的思考与需求?或许,之前的各种浩劫,也让我们重新自考一份属于马来西亚人的专属民主。虽然这个民主目前依然有著矛盾,但相信它,用尊重与包容继续滋养。毫无保留地爱它。
当然,爱的本质,是鼓励与包容兼具。要懂得积极参与之余,也要吸取前车之鉴,否则毫无疑虑的跟随领袖,只是另一场政治纵容的悲剧。独立后61年的政治信仰,都要好好书写成一种潜伏病毒。随时翻阅,随时警惕,随时记得所有屈辱,随时惦记过程中的牺牲。
政治改革热潮终究会消失。大马要永远在民主下繁荣,人民的监督与陪伴都要随时各就各位。与其在选举前高喊“救国”,倒不如用和平的想像,内化成一种超越种族的尊重与包容默契,这才是能媲美同样都是多元种族立国的美国与瑞士,完成了世界高度的“马来西亚式民主”。